近期,一部名为《沉默的荣耀》的电视剧引发广泛关注,剧中那些为国家和民族默默奉献、甚至牺牲生命的无名英雄,虽未被大众熟知,却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这让我不禁想起,我的二外太公、一位被岁月尘封的陈应榑先烈,他的英勇事迹同样需要被挖掘、被铭记。
今年8月,我根据亲大娘舅陈景惠《香山铁人传》自传手抄本上的线索,在稠州论坛绣湖文学板块发表了《陈应榑烈士的事迹》(连载共8集),发掘还原了这位无名烈士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事迹。文章发出后,我愈发意识到,自己对陈应榑烈士的了解仍显粗浅,现有资料多为碎片化的记录,且很多属于模糊的记忆,缺乏系统佐证,其完整生平与具体壮举仍有待深入还原。为此,我开始了后续追踪调查,希望能通过多方走访与考证,让这位烈士的故事更完整地呈现于世人面前。
一、多方联动:寻求专业支持与史料线索
通过原市史志办老领导引荐,我联系上了市委党史研究室。在与研究室同志的交流中,我详细介绍了目前已掌握的陈应榑烈士事迹,并重点探讨了两个方向:其一,如何为这位烈士寻找更多历史佐证;其二,如何通过《义乌方志》等权威平台发表相关文章,扩大其事迹的传播范围。党史研究室同志对此高度重视,不仅肯定了挖掘本地无名烈士事迹的意义,更从专业角度给予了诸多宝贵建议,如查阅地方党史档案的路径、口述史料的整理规范等,为后续调查指明了方向。
二、亲缘溯源:从家族记忆中打捞碎片
为了更贴近烈士的真实人生,我再次向家族中的长辈寻求帮助。我的母亲、二舅和小舅,均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生人,尽管岁月已模糊了他们的记忆,但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我获取了一些关键线索,这些看似模糊的记忆,实则为后续调查提供了重要方向标。
之后,我进一步联系了二外太公陈应榑烈士的孙辈文高舅舅,询问他们是否能提供更多关于烈士生平的细节,如成长经历、早期革命动因等。作为烈士的直系后代,他们对先辈的事迹或许有更直接的家族传承记忆。我还拜托他们向于宅村的老人打听情况,这些于宅村老人很可能还留有关于烈士的珍贵集体记忆。
三、关键突破:零星线索中的重要信息
尽管因年代久远,亲属与村民的记忆已不完整,但他们仍提供了几个关键细节,为后续考证提供了突破口:
1、“红旗都插到开门塘了”:这句话隐含着烈士参与某次重要战斗或革命行动的地理信息,“开门塘”是于宅村口标志性地点,推测此次行动可能与于宅村周边相关,是了解烈士战斗经历的重要线索。
2、“陈应號”姓名:于宅村老人提供了本村这位共产党员的名字,与目前已知的“陈应榑”存在字面差异,需考证是否为同一人,可能是方言发音差异导致记忆不同,这对准确确认烈士身份至关重要。
3、“爷爷是厨师”:陈应榑烈士后人提供了关键职业信息,或与其早期生活经历、革命活动中的角色有关联,比如可能通过厨师身份掩护革命工作,这有助于深入了解烈士的革命背景和活动方式。
这些细节虽零散,却是拼凑烈士完整画像的重要拼图,后续篇章中,我将围绕这些线索展开具体分析与考证。
四、实地寻访:在前洪红色记忆陈列馆触摸历史
为进一步验证线索、补充细节,我专程走访了前洪红色记忆陈列馆。这座陈列馆收藏了大量关于前洪村革命历史的资料,包括文献档案、珍贵文物与历史照片。我逐一查看每件展品、逐段阅读文字介绍,试图从中寻找与陈应榑烈士相关的直接或间接关联,如同期革命队伍名单、活动地点记录等。同时,我还与在陈列馆内活动的老年村民交流,他们对当地的革命历史有着更深刻的记忆。通过他们的讲述,我得以从更鲜活的视角理解陈应榑烈士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在革命事业中可能扮演的角色。
五、感悟与决心:让英雄之光不被遗忘
在追踪与调查的过程中,陈应榑烈士的形象在我心中愈发清晰而伟岸:他没有留下慷慨激昂的豪言壮语,却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了对革命的赤诚;他的名字或许曾被时代的尘埃掩埋,但那份为理想献身的精神,早已融入这片土地的血脉之中。遗憾的是,受限于当年的历史环境,他的英勇事迹未能得到应有的传扬,这反而让我更深刻地意识到挖掘这些被遗忘的历史碎片,传承这份沉默的英烈精神,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使命。
这段追寻过程让我收获的不仅是关于陈应榑烈士的鲜活史料,更是对红色文化传承的深层领悟,它不仅是追溯历史的庄严仪式,更是面向未来的精神接力。当我们通过严谨的考证还原历史真相,通过生动的传播让烈士事迹跨越时空,那些为民族解放燃烧的生命,终将成为照亮后人的火炬,激励新时代的奋斗者们,为国家的昌盛、民族的复兴注入永恒的精神力量。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赵安平 浙江义乌人,书法研究生,上海市形势政策教育研究会会员,上海革命故事讲述团成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