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沙 发表于 昨天 10:22

私房话(街檐下之四十六)

本帖最后由 沉沙 于 2025-2-21 15:00 编辑

 私房话(街檐下之四十六)

   李邦林

  故居,老屋。
  送走了今天晚上最后一个上门拜访的客人,夜已深了。关上防盗门,像往常一样,他习惯地收拾好这些客人用各种方式和各种名义留下的礼品或礼金后,竟饶有兴味地和老伴说起了悄悄话,使老伴大感意外,也有些受宠若惊。她清楚地记得,这些年来能唤起他兴奋的惟有位置和金钱,已经很少能同她说这些推心置腹的私房话了。
  前几天他回了一次老家,是经过他们兄弟几个商议后,回家给老父亲做80大寿的。老村地皮浅,光宗耀祖的他着实在村里热闹了几天,给村里放了几场电影,也在当地电视台点了歌,当然也少不了大摆寿诞,以一个儿子的孝心来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同在一个老祖宗门下,村里人盘根错节地拉来扯去像一个丝瓜棚都是连成一片的亲戚,贺喜的人很多。在这种纯朴的民风熏陶中,使他暂时摆脱了“你唱罢来我登场”的都市嘈杂,仿佛又回到了骑在牛背上放牛的童年乐趣之中。那些当年光着腚子在溪潭中一起玩水的伙伴,摇爆米机的阿三,焊洋油灯的狗弟,捡狗屙的云汉,媒婆兰英姐……并不因为他是一个官而对他敬而远之,使他感受到了一种惟一不以利益为目的的乡情。他给他们敬烟,乡亲们点上了红红的火苗,大口地吞吐着他们很少吸到的高级香烟,无拘无束地谈论着自己溪水般平淡的生活,很爽心悦目,丝毫没有一点日常里的自卑。他呢,十分难得地在村里住了几天后,又回到了充满现代竞争和活力的城里,夫妻俩的私房话就从这次回乡给老父亲做寿谈起。
  他说:“这次回去给老爸做寿,为他争了光添了彩,让村里人刮目相看,老爸也因有几个出息的儿子很感自豪。”
 “这次咱家也破费了,不过人生七十古来稀,老爸已经80高龄了,庆贺一下也不为过。”
 “你呀,真是妇人之见,像我这样在位置上的人操办个事还要费多大的纠结?只要放出一丝风声,上门贺喜的人就趋势而入。”
  她说:“村里人都很羡慕你的际遇,别人有的你都有了,别人没有的你也有了。”
  他摇着头说:“不不,别人怎么看怎么想我不清楚,在村里呆了几天,对于我来说,倒有些羡慕狗弟了。”
 “狗弟?是不是前几年还端不起饭碗的那个天萝壳?他能跟你比?他有四室一厅?”
 “两间老屋。”
 “他有年轻漂亮的妻子,聪明伶俐的儿子?”
 “他娶了村东的张寡妇,带过来一个寡妇前夫留下的儿子。”
 “他有别墅、小车?他有头顶的光环?”
 “没有没有,他只有锄头尿桶、锅碗瓢盆。”
  妻子奇怪了,好奇地问他:“那你到底羡慕他什么呢?”
  丈夫严肃而认真地说:“没经受过担惊受怕的人是感受不到这种体验的,我真的很羡慕他每天晚上都能睡个安稳觉,头搁在枕头上就呼呼入睡,有风吹草动不怕,半夜里村里的狗叫起来不怕,警车呼啸着从村边的公路上驶过也不怕。这个我没有,我经常做恶梦,醒来总是一身冷汗。”
  妻子呆滞地看着丈夫,多年来一起生活的她明白丈夫这时说的话是真诚的,也一起承受着这份长夜里难言的苦痛。

成老师 发表于 昨天 18:05

欣赏李老师乡土佳作,超赞!

成老师 发表于 昨天 18:06

https://pics-app.cnyw.net/admin_FsbLrH4XpF1aok8fg1u_Me6G4sVj.png送出团圆月x1

成老师 发表于 昨天 18:06

https://pics-app.cnyw.net/admin_FsbLrH4XpF1aok8fg1u_Me6G4sVj.png送出团圆月x1

成老师 发表于 昨天 18:07

https://pics-app.cnyw.net/admin_FsbLrH4XpF1aok8fg1u_Me6G4sVj.png送出团圆月x1

成老师 发表于 9 小时前

李老师的作品描写细致入微,生动形象,语言流畅,充满乡土气息的俗语用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让读者阅读后充满悦愉!

成老师 发表于 8 小时前

谢谢李老师坚持不懈地创作,为绣湖文学为义乌文学作出了较大贡献!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私房话(街檐下之四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