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认为,家委会的存在纯属叠床架屋、多此一举,不仅形式冗余,更在无形中加剧了教育的不公,显得尤为累赘。
有网友辩称:“存在即合理。”果真如此吗?倘若以此逻辑推演,病毒与病菌的存在是否也“合理”?社会中的腐败现象是否也因“存在”便可被正当化?显然,存在的事实并不等同于其合理性或正当性。我们更应追问的是:它为何存在?服务于谁?又带来了怎样的后果?
在我看来,家委会早已异化为特权滋生的温床,其设立初衷或许良善,但现实运作中却往往沦为少数人谋取便利的工具。本应平等的校园环境,在家委会的介入下悄然变质——学生不再仅仅依靠自身的能力与努力去学习和交往,而是被无形地划分为“特权阶层”与“普通群体”。
家委成员的子女仿佛天然享有“优待权”,而普通家庭的孩子则在资源分配、教师关注等方面逐渐沦为“二等公民”。这种不公并非空穴来风:试看,家委成员进出校门如履平地,仿佛校园是自家后院;而普通家长即便想探望孩子、了解情况,却常被拒之门外,连基本的沟通渠道都难以畅通。
更值得警惕的是,家委成员几乎每日与教师频繁接触,朝夕相处间难免滋生情感倾斜。所谓“日久生情”,并非仅指私人情谊,更可能转化为教育资源的偏袒——无论是课堂提问的机会、课后辅导的优先,还是评优评先的考量,都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向特定学生倾斜。而这背后,是无数普通家庭子女默默承受的不公平。
学校本已有校长、书记、教导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以及各科任课教师,这些专业教育工作者各司其职,本应足以保障教育教学的正常运转。他们的职责就是服务全体学生,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既然如此,又何须将家长卷入这本应专业的管理体系之中?让家庭教育与学校职能各归其位,才是现代教育应有的姿态。
因此,家委会若不能真正回归“家校沟通桥梁”的初心,反而继续充当特权通道与资源垄断的工具,那么它的存在,非但不合理,更应被深刻反思与重新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