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
查看: 1502|回复: 8

长篇纪实性小说《浙中八大队》楼洪民第80章护送吴山民到四明山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65

主题

236

回帖

2万

积分

钻石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6990
金钱
12945
威望
1367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2-8-19
发表于 前天 15:4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浙江

     第八十章        护送吴山民到四明山 

                    楼洪民

       腊月寒风特别地冷,灰白色的天空,低沉沉的,突然一阵子凿凿异响,下起了雪粒子,它象无数把小刀子打在行人的脸上。 

   周秋福把粗布棉袄的领子往上拉了拉,露出的棉絮上沾着雪粒子。他佝偻着身子,裤脚沾着的少许泥块冻成了硬壳,每走一步都能听见 “咯吱” 的响声 ,那是藏在绑腿里的信,用油纸包裹了三层,贴着腿肚子的地方早被体温焐得发软。   

     三天前的子夜,谭启龙政委的警卫员和四明山浙东纵队司令部情报总局的一名干事,照着手电筒来到他家楼房的卧室里,把信塞进了他的手里,神色十分凝重而庄严:“秋福哥,这封信比命还金贵,你得赶在十五日前,送到义乌西乡山区溪华村,找到八大队总部的领导同志。”  

  周秋福没多问,信封往贴身处塞,送两人到门口,看着他们消失在屋后的竹林小路上,这才回身使唤妻子准备着自已明天出发所需携带的干粮。 

    走山路最危险的是过鹰嘴崖。那地方路窄得象条羊肠小道,下面是深不见底的山涧,风从涧底往上卷,能把人吹得站不稳。他过山崖的时候,北风刮得正紧,脚下的乌石岩有点滑。他索性弯着腰,手抓着崖边的小树,一点一点地往前移步,绑腿里的信封扎得腿肚子不舒服,他却不敢松一点劲 。他想起去年秋天,日本鬼子 清剿时,谭启龙政委在他家养病,夜里帮他修补漏雨的屋顶,温和地对他说 “等打跑了日本鬼子,咱们的老百姓都能住上不漏雨的房子”。   

     他肩上背着一只背篓,里面装了些蕃芋,既当出行掩饰,又可路上借火充饥,出了山区和丘陵,便到了漕娥江畔的一片平原田野,这倒让他变得更加小心。江边渡口的日军炮楼隔三差五地巡逻,他把棉袄上的补丁又扯破了几处,脸上抹了把锅底灰,装作到对岸赶集的农户。 

     遇到两个伪军拦路,他故意不小心绊了一脚,摔倒在地,背篓里的半筐红薯滚了一地,伪军见他饥饿体弱的不成样子,便隐现同情地吼嚷着“快滚。” 

     周秋福弯腰捡了一会儿红薯,便快步溜出了岗哨,上了过江渡船。

     到了嵊县境内,按情报站同志的口授,找到了沿途交通站负责人,从此,避开大路走隐蔽交通线小路,一路上,一站接一站地都有当地交通站的同志或游击队员接手护送,安全地到达义东北游击区。

    快到高塘村时,老天下起了雪粒子,快到掌灯时,他来到了溪华村口石桥边大樟树附近,雪粒子变成了小雪,落在他的旧棉袄上,转眼就化成了水。

       站岗的游击队员端着枪拦住他,他没急着说话,先解开绑腿,从里面掏出那封用油纸裹着的信。油纸被体温焐得发软,上面还带着他腿肚子的温度,他把信递过去,声音有些发哑:“同志,找八大队的负责人,谭政委…… 谭启龙政委让我送的,开会的信。”   

  寒风把他的话吹得有些颤抖,站岗的青年游击队员接过信,看他冻得发紫的脸和满是泥污的裤脚,突然敬了个礼。

    周秋福愣了愣,继而笑着说:“带我去见你们的负责人吧!” 

    塘里斯四合院大队部办公室里,木桌上的莱油灯芯子拨得明亮,泛黄的光把屋里几个人的影子拉得老长,投在斑驳的木板墙上。杨夷群把陶瓷茶杯往桌上一放,热气飘着山茶的味香:“谭政委派来的交通员刚歇下,冻了三天三夜,可不能让吴主任走这趟路再出岔子。”  

     他手指在桌上划着,“从溪华到余姚梁弄镇,要过好几道关卡 ,日军的黄埠桥炮楼、伪军的王家坳据点,还有沿途一些地方民团武装的地盘,哪处都不是善茬。” 

      陈雨笠皱着眉头:“吴主任是联防办的主心骨,手里握着金义浦兰四县办事处的物资调配底子,绝不能暴露身份。特务中队的人都是本地人,熟路,化妆成农夫最稳妥,但人数得选择好 ,人多了扎眼,少了怕应付不了突发局面。”  

      陈雨笠抬头看着吴山民,“吴主任,你平时常去各村调粮,穿着平民衣服、挑个空粮筐,没人会多疑心。” 

     吴山民端着茶杯焐着双着没喝,长方脸上闪动着那双黑多白少的明亮眼睛,泛着光:“我倒不怕难,就怕连累护送的同志。楼琦渊那小子我知道,近几年,在金义浦多地打鬼子,歼伪军,脑子活,手脚利索。但他带的人,得提前把身份对好,去梁弄镇走亲戚还是贩山货,都得有谱,别到时候被盘问得露了馅。” 

      “这点我早想过。” 杨夷群紧了紧身上的黑色棉大衣,身子往前倾了倾:“让特务中队选一个班提前散出去,楼琦渊带着你,其它护卫人先去沿途各村踩点,和地下交通站的同志接上头,万一遇着盘查,能有当地熟人搭话。武器得藏好。” 

      陈雨笠点点头,从抽屉里翻出张揉得发皱的纸,铺在桌上:“这是四明山情报局画的路线图,避开大路走山道,黄埠桥炮楼那边有个排水渠,能从底下绕过去。王家坳的伪军头头贪财,到时候让当地交通员出面,‘贩山货’的同志递几包烟,送瓶酒,多说几句软话,应该能混过去。” 

     吴山民看着地图,手指点在嵊县与上虞交界的三界渡口:“最险的是最后渡口那段路 ,游杂武装的人认钱不认人,要是遇上,别硬拼,先往后撤,让交通站的同志去交涉。咱们的目的是开会,不是打仗。”   

    三人又低声商议了一阵子,直到屋外的鸡叫了头遍,杨夷群这才把灯芯往下压:“就这么定了,明天一早就让楼琦渊来领任务,下午出发,赶在二十号前到梁弄镇,不耽误开会。”  

     陈雨笠站起身,轻轻地拍了拍吴山民的肩膀,“吴主任,放心去,现在的形势和环境比前几年强多了,沿途地下党和交通站的同志,能量越来越大,附近都有我们游击队的人在后面给你撑腰。”   

    三名党政军负责人一致确定选派楼琦渊来护送吴山民?提起楼琦渊这个人,可还真不是个普遍人物。 

      楼琦渊的青少年,是在王阡村的苦水中长大的。十三岁那年,他就跟着父亲学做裁缝 , 父亲捏着顶针在布上扎眼,他就握着剪刀练裁布,手指被针扎破是常事,染着血的线头落在粗布上,倒成了最早的 记忆。五年小学的底子,让他能看懂简单的裁剪图样,到 十六岁时,已能独立缝出合身的短褂,父子俩一天忙到晚,能挣回六斤稻米,也够一家老小糊口度日。   

     十七岁那年,楼琦渊放下了针线活,跟着亲戚商贩挑着水果叫卖挣赚,他每天天一亮就挑着空筐往外地跑,把枇杷,杨梅,桃子、梨子、从溪华或兰溪那一带山里挑回街上吆喝叫卖。暑天挑着满筐杨梅,汗水把粗布白褂子浸得透湿,杨梅汁顺着筐沿往下滴,他却舍不得尝一颗;冬天卖板栗,手冻得通红,仍要笑着跟主顾讨价还价。冬闲时,他还去佛堂,孝顺码头去打零工,扛货物、修船板,什么苦累活都干。 

     那些年走南闯北的日子,磨练了他的肩膀,也养出了艰苦朴素的习惯, 一件粗布褂子缝缝补补穿三年,挣来的钱除了贴补家用,从不乱花。 

     王阡村的夏日午后,蝉鸣带着暑气,楼琦渊坐在伯伯家天井边沿修补竹筐,粗布褂子挽到肘弯,露出结实的小臂 。听说水缸没水了,就担着木水桶帮伯伯家挑完两担水,额角的汗还没擦干。院门外突然传来脚步声,抬头一看,是伯伯常提的亲戚吴山民,他正陪着妻子往屋里走,手里还拎着两包给孩子的糖糕。

    楼琦渊连忙站起身,腼腆地喊了声 “舅舅”。吴山民笑着应了,目光落在他手里的竹筐上 , 断了的竹条被他用细篾编得严丝合缝,连边缘都磨得光滑。

     吴山民很看重亲情,在姐姐家一连住几天,他见这后生要么劈柴挑水,要么帮着修补农具,话不多,做事却格外地认真,身上那股不怕苦劲儿,倒让他想起年轻时的自己。

     晚饭后,吴山民拉着楼琦渊在天井里说话。“琦渊,平时你除了帮衬家里,还干些啥?” 吴山民坐在木凳上,递给他一把麦秸扇。 

     “回舅舅,农闲时去挑水果卖,冬季打短工收糖梗糖车榨糖。空闲了就跟着村里的老把式学两下拳脚。” 楼琦渊接过麦秸扇,老实地回答说:“家里有爸妈和一个弟弟妹妹,靠我和爸两人挣钱过日子。”   

     吴山民点点头,又问:“听说你爱习武弄枪棍?” 这话一出,楼琦渊眼里亮了亮,低声说:“就是瞎练,强身健体,免得被人欺负。” 

       吴山民颇有心机地指了指天井角落一块青石板 ,边缘还沾着青苔,看着就重:“那块石板,你能搬得动吗?”   

   楼琦渊愣了愣,走到石板前蹲下身,双手扣住石板边缘移了移,试了试重量。他深吸一口气,腰腹猛地发力,胳膊上的肌肉瞬间绷紧,粗布袖子都被撑得发紧。起初石板还纹丝不动,随着他哼哼两声,浑身力气都聚在手上,那足有 200 来斤重的青石板竟被他缓缓抬起,最后 “呃” 的一声,竟被他稳稳地举过了头顶!

           天井里的阳光洒在他的脸上,额角的青筋绷着,却半点没晃动。吴山民看着这一幕,禁不住拍了拍手 ,这后生不仅老实肯干,还有这身好力气,若是能引上抗日的路,定是个好苗子。 

     吴山民十分高兴,便问他,你想不想出去做事?楼琦渊毫不含糊地说:“我正想请舅舅帮我找点事做呢。否则说不定哪一天,我就要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希望舅舅能够帮忙。”   

    吴山民愉快地答应:“好的,你先回去跟父母亲说说,如果同意的话,你过三五天到义乌县政府来找我。” 

      楼琦渊听了暗自高兴,随即用力点头,眼眶忽地有些发热。没想到,自己随口说的难处,舅舅真的放在心上,还真给了他一条新路子。他站在天井里,望着吴山民转身进屋的背影,只觉得心里亮堂起来 ,也许,从此不用再怕抽壮丁,不用再浑浑噩噩过日子,真能做点象样的事了。 

     当时,吴山民正想物色一个可靠的铁心警卫,结果到姐姐走亲戚,一眼就看中了楼琦渊。经过几番面谈,楼琦渊当上了吴山民的专职卫士。吴山民十分信任楼琦渊,许多秘密信件都交给他去送。后来还派他到丽水松阳学习擒拿格斗等功夫。从此,刘琦渊没有离开过吴山民  。

       从松阳县回来后,楼琦渊的本事更大了,但半点没改往日的踏实。不管吴山民去乡下调研,还是往省府开会,他都寸步不离,夜里守在门外值岗,白天护在左右。旁人问吴山民“就这么信他?”,吴山民笑道 “这后生心正、手硬,是能托付后背的人”。 

     1942 年的夏天来得早,日军的铁蹄踏破义乌城那天,里美山的山风变得有些寒意。吴山民刚从被国民党中统迫害的监狱里出来,回到老家的楼房,就见院门外缩着个熟悉的身影,是楼琦渊,肩上还扛着半袋稻米,脸上沾着赶路的汗污迹。 

   “舅舅,我来给您送点吃的。” 楼琦渊把稻米放在门槛上,声音压得低:“外面不太平,县警察局特务余至汉这人又极坏,我想着您这边得有人照应。” 他没说自己是从家里跑出来的。

    从那以后,楼琦渊就成了吴山民家的 “家人”。白天,他帮着在山里砍柴、种地,装作是投奔亲戚的农户,耳朵却时刻留意着山路上的动静 ,只要听见远处有陌生人的脚步声,就赶紧回村拉着吴山民往屋后的地下暗洞躲。有次国民党中统特务余至汉带着一帮便衣搜到山下,楼琦渊故意把他们引到反方向的山路,自己却被树枝刮得满身是伤,回来时只说 “没事,摔了一跤”。 

   夜里,他就牵着一只大黄狗,睡在吴山民屋门外不远的一间小柴房里,怀里插着把短枪和匕首。吴山民劝他回屋,他却摇着头:“舅舅,您现在处境难,只要有我在,就不会让您出事。” 

      1942 年 7 月 7 日,在义西下宅村祠堂成立了金东义西抗日自卫大队,而后又改编为钱南军别动队一支队抗日八大队。大队长杨夷群,副大队长杨清。不久,以吴山民身边的十几个卫士为基础,成立了特务一中队。楼琦渊任特务中队长,吴琅景为中队副,同时,县武装部长杨民经,又组织抽调金东区几个乡村的自卫队员,组建了以保卫,除奸,搜集情报等任务为主的突击中队,杨民经任中队长,从此,八大队有了四个中队的编列。 

     消息传到楼氏大村庄王阡村,楼琦渊的一些从小好友,小玩伴也纷纷跟着加入了特务中队。   

    淡灰色的炊烟在夏演村上空缭绕,吴山民,楼琦渊等人,从民主乡政府出发,经香山岭,上方,后宅,来到苏溪铁路边,半夜的浙赣铁路线上,闪烁的灯光 格外地刺眼,那是日军巡逻车的探照灯,象道冷剑般的光束,在铁轨上来回扫动。  

       楼琦渊往衣袋里摸了摸一块冷硬的红薯,本想充下饥,可又忧虑地松开了手,对着身旁的众人说:“等探照灯往西扫,咱们就冲过去,铁路边的排水沟能藏人,动作得快。” 

     有几名队员们压着声气啃着红薯,没人说话。这时,听见远处火车的汽笛声闷闷地滚过夜空。吴山民,周秋福走了半夜路,也饿了,吃着红薯,双眼紧盯着铁道线。

    吴山民曾多次到义东北坚勇大队和金萧支队活动路过此条铁路,他知道,这条日军 “封锁线”,铁轨边下还埋着铁丝网,不远处两侧的炮楼里还架着机枪。 

   “来了!” 楼琦渊突然低喝一声。探照灯果然往西移去,铁轨上瞬间只剩朦胧的月色。一行人猫着腰地窜出去,鞋底踩在碎石子上发出细碎的响动,吴山民心里细数着一二三四五。计算着以往探照灯移动的时间,他快速而沉稳地跃过铁道线,冲到排水沟边不久,身后又传来探照灯的 “嗡嗡” 声。楼琦渊一把将他拉进沟里,几人紧紧贴着潮湿的沟壁,看着光柱从埋伏地上方扫过,紧张得呼吸都好象停了一会。

     等探照灯扫远,他们才顺着排水沟往前爬,沟里的泥水浸透了裤脚,冷得刺骨,却没人敢停。爬过铁路那刻,吴山民回头望了一眼 ,银色月光下的 铁轨泛着冷光,象条横在大地上的一条长长的铁蛇。 

  往南方向走了一个时辰,夜色里渐渐透出零星的灯火。那是诸暨、义乌、东阳交界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双溪村口的老樟树下,早有交通员举着暗号 ,一盏蒙着红布的马灯。  

        “是自己人!” 交通员迎了上来,递过干毛巾,“快进屋暖和暖和,热水都烧好了。” 

      屋里一口破旧锅生着碳火,吴山民,周秋福,楼琦渊和队员们围着碳火旁烘火取暖,几名当地交通员端着碗筷,给每名队员喝热乎的玉米粥。听根据地的乡亲们说着日伪军 活动的情况。 

  1月15日一早,屋外下起了雨夹雪天气,吴山民一行人住在根据地老乡家的楼房里,听着雨点击打屋顶的声响,心里不免有些发急,他怕耽误赶上开会的时间,却又无法赶路,只得叫众人耐心休息住着。

       楼琦渊坐在木凳上,用布擦拭拆开的手枪,金属件泛着冷光:“这雨好,能把咱们的脚印冲干净,雨停后,我们可以日夜赶路把时间抢回来。”   

   果然,16 日清晨放晴,山路上的污泥被雨水冲刷得干净。吴山民背着放有几件换洗衣服和一些草药伪装的竹篓,走在队伍中间,粗布褂子被山间的潮气浸得发沉,裤脚沾满了黄泥,每走一步都要费些劲。从诸暨往岭北乡赶往东阳蔡宅嵊县长乐去的路上,多是绕着山路或小路走,两旁的树木还挂着雨珠,风一吹就往脖子里灌凉。

       吴山民的卫士楼樟栋担着两只小竹编小筐,里面装有五六十斤不大不小个的蕃芋,那是队员们备用的口粮,人走得气喘吁吁,却还不忘打趣:“舅舅,等到了四明山,咱可得喝碗热汤,暖暖这冻透的骨头!”   

    吴山民笑着点头,目光望着前方的那一道道山路,每转过一个弯,每翻过一条长山岭,他都觉得离梁弄镇,又近了几步。 

     接下来的两天,他们几乎是在山路上 “赶” 着走。白天顺着隐蔽的山道穿行,避开可能有敌人活动的村庄;晚上继续赶路到半夜,直到下一站交通员的人接应才休息。 

    会稽山的林子密,偶尔还能听见远处日军的枪声。楼琦渊怕有闪失,总会先派两个队员去前方探路,确认安全了才让队伍继续走。

    吴山民的脚底板磨出了水泡,他就找根针扎破皮出水,穿上袜子,从不说累。 他知道,身边前后的队员们比他更辛苦,每个人的肩上,都扛着护送的责任。 

   18 日下午,当远处的山林里传来两声清脆的鸟叫声,周秋福眼睛一亮:“到了!是浙东游击纵队的暗号!”  

   果然,没过多久,几个穿着便衣、腰间别着短枪的同志从树后走出来,见到吴山民,楼琦渊众人,立刻热情地迎上来:“可把你们盼来了!” 

    跟着他们往游击区驻地走,吴山民远远就看见几幢青砖黛瓦民宅前飘着红旗,屋檐下挂着的玉米棒子金灿灿的。屋里传来热闹的说话声,推门进去时,五六个穿着朴素的人立刻站起来,有戴着眼镜的教员,有穿着朴素的农会代表,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笑。 

    “吴主任!” 一个穿蓝布新四军军装的同志上前握住他的手,“我是浙东游击纵队二支队的,咱们总算会合了,明天渡过漕娥江,过上虞南山区,就能去梁弄镇报到了!”   

      吴山民看着满屋子熟悉又陌生的面孔,心里突然热乎起来。这一路的泥泞与疲惫,在这一刻都化作了踏实, 他们从不同的地方赶来,带着敌后乡亲们的期盼,要在四明山的土地上,共商抗日的大事。    

      三界镇北岸的漕娥江水,在阳光下泛着浅金鳞状的波澜,吴山民跟着五六名接待队伍的同志,在离三界镇渡口数华里的东边,迈上了一条富户绅士人家较大的木船北渡,桨声劈开水面,惊起岸边几只候鸟。他扶着木船边缘,望着南岸上虞的田野风光与炊烟的家园。 

      踏上四明山的土地,最先撞进眼里的是山区丘陵地带的农田。虽说已是腊月,田里边却还立着不少稻草人,有的稻草人手臂上还绑着不同颜色的布,风一吹,布飘得象面小旗。

    “那是乡亲们怕野兽糟蹋冬播的麦种。” 身边二支队的接待同志笑着解释,“去年秋收后,咱们组织当地农民修了水渠,这里的许多农田能浇上水,今年开春就能多收不少粮。”  

  吴山民顺着他指的方向看,果然看见几条窄窄的水渠顺着山势蜿蜒,渠水映着太阳,闪着细碎的返光。 

   往山坳里的村庄走,传来阵阵纺车声。几间民房连成一片,墙上刷着 “抗日救国,人人有责” 的标语,墨颜色虽有些褪了,但却依旧醒目。屋檐下挂着一串串干辣椒和玉米棒子,金灿灿的,透着股子踏实的烟火气。有穿着粗布衣裳的妇女坐在门口,朝着阳光纺线,见他们过来,笑着往怀里塞了把熟花生或炒青豆子:“是到四明山的同志吧?快尝尝,自家炒的,填填肚子。”  

     孩子围着他们跑,手里举着用布条系着的弹弓,嘴里喊着 “打鬼子”“打汉奸。”,声音脆生生的,把山间的寂静空气都震荡得回响。 

     再往前走,遇上一支左肩扛着锄头,右手拿着土枪的队伍,领头的是个穿新四军军装的年轻人,胳膊上戴着 “自卫队员” 的红袖章。

    “这是咱们根据地的互助队,白天种地,晚上练民兵,日伪军或顽军来了就拿起枪打仗。” 二支队担任接待的一位负责人介绍说。 

      吴山民看着路边搭着几间新盖的低矮房,屋顶上的黑瓦铺得整齐,墙上贴着“抗日救国”,“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军民团结一家亲” 等红蓝黄色标语,让人感到耳目一新。 

      翻越上虞到余姚长长的古道大山岭,急行军二小时多,此时,暮色已浓,沿途的一些村庄亮起了灯。往前走,大村庄多了起来,灯光不是零星的几点,而是连成一片的灯火,象撒在青山下山岙里的星星。 

     吴山民停下脚步,望着这片新奇的土地 ,这里多象我们义西根据地中心区呀,没有炮楼的阴影,没有逃难的慌乱,只有纺车声、孩子的笑声、村庄里的祥和氛围,还有那一盏盏暖乎乎的豆油灯,煤油灯,玻璃罩灯,马灯。他突然明白,这里的地方,发展得更好 ,浙东敌后的生机,不在纸面上,而是在乡亲们那勤快欣然的身影里,在孩子们的笑声里,在这里到处充满着团结互助齐心抗战的希望里。

        吴山民踩着梁弄镇光亮的鹅卵石和长方条石板路时,黑夜已完全盖过古镇的上空。沿街的铺子仍然亮着灯,不时有外来的客人在购物,铁匠铺的打铁声,传响着半条街,杂货铺里传来掌柜做生意的笑谈与计价算盘珠子的拔打声。几个短发齐耳,穿蓝布校服的女学生,抱着书本匆匆地走过。 

      吴山民跟着接待的同志往镇中心东边走,路过一间挂着 “浙东鲁迅学院” 木牌的院子,里面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的字句,混染着晚风飘门外。转过街角,又见几位姑娘和妇女围着个穿新四军服装的年轻人说话,手里捧着几本本子,脸上满是笑意 ,她们是晚饭后跑来等着进夜校读书扫盲的农家子女。   

      当晚住进镇东靠近四明湖畔一幢富户人家,吴山民伏在煤油灯下,准备给四明山纵队领导写信,他铺开从根据地领的几张泛黄纸,提起笔的手却有些抖,这是因为心里过于激动的颤。想起进入四明山根据地的所见所闻,字迹渐渐变得有力:“吾今至四明山梁弄镇,始知传闻不若亲见 ,中共政权处敌军围剿之中,却愈见生机。街头商铺林立,学子读书不辍,农有合作社,妇有纺线队,纵是腊月,亦见乡亲脸上充满笑意。”   

     吴山民想起路上遇见的年轻干部,二十出头的年纪,却能熟练地跟老农聊敌情、跟学生讲抗日,续写道:“此间多年轻才俊,不尚空谈,只重实事。文化事业亦盛,课本印着‘抗日救国’,夜校唱着着《松花江上》,连孩童都喊‘打鬼子、保家乡’。” 写到民生,他笔尖更沉:“昔日闻‘安定’二字,只觉是奢望,今见此地夜不闭户,粮有储备,病有医馆,方知四明山区中共不仅抗日,更在为百姓护安宁保生活。” 

     吴山民望着窗外到处闪烁的灯火,写下结语:“浙东抗日,此为中坚。吾虽未及参会,然所见所闻,足以断定此政权与民同心,实力日盛,实为浙东不可或失之力量。盼弟亦能亲见,共悟‘民心即天下’之理。” 搁下笔时,灯芯爆出个火星,吴山民看着纸上的字,只觉得心里亮堂,对即将召开的浙东各界临时代表大会,多了几分迫切的期待。

      余姚梁弄镇的会场里,当 “吴山民当选浙东行政公署副主任、兼任浙东银行总经理” 的话音落下时,掌声象潮水般涌来。吴山民站起身,望着台下熟悉的、陌生的面孔 ,有扛过枪的游击队员,有在农村不脱产劳动的农会代表,有戴着眼镜的私熟先生和教员,也有拥护统战支持抗日的工商界代表,以及在农村的富裕绅士代表,每个人眼晴里都闪着光。

      吴山民抬手整了整当义乌县长时穿过的那身灰白色中山装,想起从夏演村出发时的晨雾,想起沿途地下交通站同志的接力护送,想起漕娥江的木船,想起梁弄镇的热闹集市和璀璨灯火,眼眶里竟有些发热。 

     散会后,他跟着保卫的同志往驻地走,脚步变得十分轻快。 

   刚坐下不久,便有人递来一份浙东银行的筹备章程,纸页上还带着油墨的清香;一名浙东行政公署的年轻知识分子模样干事,跟他聊起根据地的粮价稳定计划,话语里满是干劲。 

      吴山民一边听,一边在心里盘算:银行要先解决乡亲们的兑换难问题,让粮票、货币能顺畅流通;行政公署的工作要先摸透各县区的民生底子,把合作社、学堂的事落实到每个村。他不再是那个只在信里感慨的旁观者,而是要亲手把 四明山根据地的兴旺景象铺得更宽更远的参与者。 

       早晨的阳光照射在美丽的四明湖上,在家乡时,吴山民每天有早起散步的习惯。这回他住所在梁弄镇东四明湖畔,早听说四明湖的风光与杭州西湖相媲美,便特地起早溜达一番。

       四明湖位于四明山北部余姚县梁弄镇东,风光旖旎,湖中大小岛屿点缀其间,四周峰峦叠嶂,环湖古迹众多,它以原始、自然的风姿,景色十分地秀丽,在晨风吹拂下,碧波荡漾,湖水湖山交相辉映,湖面面积有近20多平方公里,面积比二个西湖还大。 

      吴山民和随从护送队员,来到四明湖边,饶有兴趣地走了一程路,他感叹四明山的雄伟壮丽,四明湖的静美与秀丽的风光。他回到住所的院子门口,望着远处正在修缮的银行临时办公房。他知道,新的工作不会轻松,日军的封锁、顽军的袭扰仍在继续,此刻他心里没有半分犹豫 , 从跨越浙赣铁路线的那个夜晚,到梁弄镇写下那封信时的顿悟,再到此刻肩上的担子,他早已把自己的路,与四明山的路、和浙东敌后百姓的路,紧紧连在了一起。他转身往屋里走,脚步坚定,意气风发,要把这满腔的热忱,尽快地融入到抗日救国的新征程里。

        吴山民上任的第一天,就把浙东行政公署的账本摊放到办公室桌上。“三北地区税款运输损耗”“伪币贬值折算” 的字样刺得让人眼疼 , 从姚江以北收来的税款,翻山越岭闯过日伪军封锁线,往往要耗上半个月,等送到四明山,纸钞早已贬得如同废纸,根据地的粮店、互助合作社都不敢收。他手指翻着账本,眉头拧成一个结:“金融是根据地的血脉,这血脉堵了,抗战和民生都困难。” 

       第二天一早,吴山民带着办事人员往梁弄镇的粮店、纺线互助合作社,以及一些农村跑。跟掌柜的聊税款兑换的难处,听农妇说伪币买不来盐的苦衷,连学堂的私塾先生都反映,学生家长交学费时,总拿着一叠贬值得厉害的伪币发愁。吴山民把老百姓的这些话,都记在小本子上,回到驻地就连夜起草《浙东行政区抗币条例》。

      油灯下,熬了三个通宵,条例里写得明明白白:抗币以根据地的公营粮食、棉布为储备,老百姓拿着抗币,能在任何公营商店买到粮食,能换纺线的棉花,甚至能交学堂的学费。 

        条例公布那天,梁弄镇的戏台前挤满了人。吴山民站在台上,举着一张崭新的抗币,声音激越而洪亮:“乡亲们,这抗币不是空头票子!咱们根据地有多少粮、多少布,抗币就值多少价,绝不会让大家手里的钱变废纸!”  

      台下有人喊 “真能买到粮吗?”,他立刻让人抬来两袋福米,当场用抗币兑换 了一袋, 拿着抗币的老乡真把稻米扛回了家,人群里顿时爆发出欢呼。

        1944年,伪币(汪伪政府发行的货币)急剧贬值,物价飞涨,严重影响浙东根据地的经济和部队给养。为稳定金融、平抑物价,浙东行政公署经批准成立浙东银行,并于1945年4月1日开始正式发行抗币,面额包括伍角、壹元、伍元、拾元四种,以食米作为本位币基础。

‌       抗币在浙东四明山根据地(覆盖4个行政区、14个县、372个乡)广泛流通,可用于粮食、棉花等物资交易,甚至理发、买柴火等日常消费。其价值始终保持在一市斤大米的价格,深受群众信赖。    抗币上市流通后,有的老乡拿到抗币舍不得花,用红布包着藏在箱底当纪念品,连根据地的商店都开始愁:“抗币不够用,来买东西的乡亲都排着队呢!”   

     解决了抗币的信任问题,吴山民又盯上了财源。他知道,光有抗币不行,还得有足够的物资撑着。他组织起一支 “物资采购队”,让熟悉敌占区路况的新四军战士和游击队员带队,化装成贩货的商人,潜入余姚、慈溪的敌占区,收购那里的棉花、盐巴,再绕开日伪军的封锁线运回根据地。 

      有次采购队遇上伪军盘查,队员们用抗币悄悄塞给伪军 , 伪军早听说抗币能换粮食,竟放了他们过去。靠着这些物资,根据地的物价稳了,纺线瓦助合作社的棉花供得上了,连前线的战士都能领到新的粗布军装。 

       有天傍晚,吴山民路过梁弄镇的粮店,看见老乡们拿着抗币买粮,掌柜的笑着把粮食递过去,嘴里说着 “够不够?不够再添点”。 

       他站在路边看了许久,心里踏实了许多, 从解决税款贬值的难题,到让抗币站稳脚跟,再到开辟财源稳物价,每一步都难,但每一步都走在了实处。他知道,这抗币上印的不只是数字,是根据地百姓的信任,是支撑抗日的底气,更是让浙东敌后越来越好的希望。

      吴山民回想起印制抗币前的情景觉得自已的一切努力都值。  

      记得那天还没亮,梁弄镇浙东银行临时办公室的楼房就亮了灯。吴山民披着件旧棉袄,伏在办公桌上翻物资账本, “公营粮库存粮”“棉布储备” 的数字,时不时在纸上标注 , 抗币发行的每一步,都得踩着根据地的物资底子走,半点不能马虎。  

         早饭后, 门外传来脚步声,是银行的同志扛着新印的抗币进来,纸页间还带着油墨的气息,吴山民立刻起身,接过一叠仔细翻看:“图案再印清晰些,让老乡们一眼就认出是咱们自己的钱。” 

      浙东区党委谭启龙书记,纵队何克希司令员,开会时表扬了他,说吴山民发行的抗币,让根据地的金融稳了、民生安定了。 

      吴山民却谦虚地指着账本上的数字说:“不是我做得好,是区党委的全力支持,是老乡们的信任。这抗币上,印的是咱们所有人的盼头。”  

      回头再说特务中队十几名队员的事,护送吴山民抵达梁弄镇的那天,浙东纵队司令部的红旗在风中忽忽作响。楼琦渊看着谭启龙书记亲切接见吴山民的温馨场面与热情交谈,回头望了望门外身边并肩护送的队员 , 这一路闯封锁线、越铁路的艰辛,都化作了此刻心里的踏实。 

      没几天,纵队政治部的同志找到了他,递来一份入党志愿书,笑着说:“楼队长,你的表现,党和组织都看在眼里,你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吗?”   

    楼琦渊握着那张纸,手都在发颤。他想起在溪华中心村保护金义浦联防办,八大队大队部,金华特派员总指挥部的日日夜夜,想起带着特务中队护送时的决心,想起那些为抗日牺牲的同志,当即挺直腰板:“我愿意!这辈子都跟着党,打鬼子、打顽军,护百姓!”  

      入党宣誓那天,他站在党旗下,举起右拳,每一句誓言都喊得铿锵有力 。从王阡村那个挑水果的后生,到特务中队的中队长,再到共产党员,他知道,自己的路走对了。 

      不久,组织决定派他去浙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学习。报到那天,他背着简单的行李,走进挂满抗日标语的校园。被分到军事一队后,他象块海绵似的吸收着各种知识 ,白天跟着教员练队列、学军事技能和战术,夜里在煤油灯下读《论持久战》,笔记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心得体会。

         有次教员讲近身格斗,楼琦渊主动分享自己在松阳学的技巧,引得同学们纷纷围过来请教,他却腼腆地说:“都是为了打鬼子,好本事就得一起学。”   

     学习一结束,他被分配到浙东纵队司令部警卫连任副连长。接过调令时,他想起了吴山民当初对他说的 “让本事派上用场”。

        收拾行李,带护送的短枪班的队员,一起去警卫连报到的路上,梁弄镇的乡亲们正拿着抗币买粮,孩子们在街头唱着抗日的歌曲。

      楼琦渊望着这生机勃勃的景象,心里是一阵莫名其妙的激动,往后,他要带着警卫连的战士,守好纵队司令部,守好这来之不易的抗日根据地,让这面红旗,在浙东的土地上高高飘扬。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注册 就能点赞
文明义鸟 昨天 20:23 +1
大美北苑 昨天 09:04 +1
楼小 昨天 05:55 +1
细心的坛友 前天 21:15 +1
成老师 前天 18:20 +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87 天

[LV.9]以坛为家II

2821

主题

12万

回帖

56万

积分

荣誉版主

积分
569568
金钱
331591
威望
23488
精华
10
注册时间
2017-12-5

优秀网友

发表于 前天 18: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欣赏洪民抗战连载作品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注册 就能点赞
成老师 +1
大美北苑 +1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87 天

[LV.9]以坛为家II

2821

主题

12万

回帖

56万

积分

荣誉版主

积分
569568
金钱
331591
威望
23488
精华
10
注册时间
2017-12-5

优秀网友

发表于 前天 18:2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送出团圆月x1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注册 就能点赞
成老师 +1
大美北苑 +1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87 天

[LV.9]以坛为家II

2821

主题

12万

回帖

56万

积分

荣誉版主

积分
569568
金钱
331591
威望
23488
精华
10
注册时间
2017-12-5

优秀网友

发表于 前天 18: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送出团圆月x1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注册 就能点赞
成老师 +1
大美北苑 +1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87 天

[LV.9]以坛为家II

2821

主题

12万

回帖

56万

积分

荣誉版主

积分
569568
金钱
331591
威望
23488
精华
10
注册时间
2017-12-5

优秀网友

发表于 前天 18: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谢谢洪民四处奔波寻找红色素材,积极创作抗战小说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注册 就能点赞
成老师 +1
大美北苑 +1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87 天

[LV.9]以坛为家II

2821

主题

12万

回帖

56万

积分

荣誉版主

积分
569568
金钱
331591
威望
23488
精华
10
注册时间
2017-12-5

优秀网友

发表于 前天 18: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环境描写十分精彩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注册 就能点赞
成老师 +1
大美北苑 +1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462

主题

3万

回帖

1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98033
金钱
138906
威望
22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20-9-10
发表于 前天 21:1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注册 就能点赞
成老师 +1
大美北苑 +1
回复 支持 2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87 天

[LV.9]以坛为家II

2821

主题

12万

回帖

56万

积分

荣誉版主

积分
569568
金钱
331591
威望
23488
精华
10
注册时间
2017-12-5

优秀网友

发表于 昨天 13:4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衷心感谢洪民老师积极创作抗战小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6

主题

1万

回帖

7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6121
金钱
41927
威望
484
精华
0
注册时间
2013-9-4
发表于 昨天 20:2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欣赏学习老师佳作,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义乌稠州论坛

关注公众号

下载客户端

客服热线:9:00-16:00

0579-85099500

公司名称:义乌好耶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浙江省义乌市人力资源产业园10楼

浙B2-20070208-3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0157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723号
Copyright © 2025 义乌热线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