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二外太公孙子文高舅舅取得联系后,我获取到了三项关键信息,接下来将逐一展开详细分析。
一、三项关键信息概述
这三项关键信息是我们探寻陈应榑烈士事迹的重要线索,它们从不同角度为我们还原那段历史提供了可能。下面我们先从“于宅是有一个共产党员,红旗都插在开门塘了。陈土成,也是应字辈,头挂在朝阳门了。”这一关键信息入手进行分析。
二、对“于宅是有一个共产党员,红旗都插在开门塘了。陈土成,也是应字辈,头挂在朝阳门了。”的逐句分析
(一)“于宅是有一个共产党员”
这表明于宅村至少有一位共产党员曾公开过自己的身份。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公开共产党员身份意味着要面临巨大的风险,这位勇敢的党员必定有着坚定的革命信念。那么,除了这位公开身份的党员,是否还存在其他未公开身份的共产党员,以及是否有积极分子参与其中呢?未公开身份的共产党员可能在暗中为革命事业默默奉献,积极分子则可能在群众中宣传革命思想、组织群众力量。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问题。
(二)“红旗都插在开门塘了”
这意味着当地曾开展过公开活动。“开门塘”是于宅村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地理符号,蕴含着特定的象征意义。插红旗这一行为往往具有强烈的政治宣示作用,它可能是某次重要活动的信号或者动员标志。在革命年代,红旗是革命力量的象征,插在开门塘,或许是在向群众展示革命的存在和决心,也可能是对敌人的一种威慑。义乌前洪村等地曾发生多起农民暴动,“开门塘”有可能是一起战斗胜利后的庆祝仪式举办地,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去考证。
(三)“陈土成,也是应字辈”
在上一辑中,大娘舅的《香山铁人传》记载是陈土仁或陈土神,“成、仁、神”读音在义乌方言中非常接近。对陈土仁,我曾推测与陈应榑可能是同一人,只是使用了不同的名字(即化名)。这种读音的相近性增加了他们为同一人的可能性,但目前还不能仅凭这一点就下结论,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来支撑。
(四)“头挂在朝阳门了”
这一事件是由叛徒姚鹤亭出卖党组织引发的,义乌党史对此已有明确记载,但“头挂在朝阳门了”这一具体情况在相关记载中并未呈现。我们需要进一步挖掘资料,了解这一悲惨事件背后的细节,它可能与陈应榑烈士的事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三、于宅村老人回忆中提及的“红旗都插到开门塘了”口述线索分析
(一)“开门塘”的地理定位与革命关联
义乌作为浙中革命重镇,在1928 - 1930年间活跃着多支义乌独立支部武装。这些武装常以山塘、古道为据点建立隐蔽活动场所,“开门塘”就属于这类地形,是宣传或鼓动群众的关键节点。在当时的环境下,山塘、古道等相对隐蔽的地方便于革命武装隐藏和开展活动,“开门塘”可能就是他们秘密联络、组织群众的地方。
在开门塘插旗,可能是某次活动的信号或者动员标志。义乌前洪村等地曾发生多起农民暴动,“开门塘”有可能是一起战斗胜利后的庆祝仪式举办地。插旗这一行为可能是为了鼓舞士气、凝聚人心,向群众展示革命的力量和成果。
(二)交叉验证方向
1、党史文献查证:重点查阅《义乌党史大事记(1921 - 1949)》中1929 - 1932年的条目,确认是否存在与“开门塘”相关的战斗记载,以及是否以插旗作为战术信号。如果查到相关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开门塘”在当时革命活动中的具体作用和意义;如果没有查到,我们则需要考虑是否存在记载遗漏或者其他原因。同时,查阅《义乌农民暴动档案汇编(1928 - 1935)》,重点检索“塘”“红旗”等关键词,以获取直接佐证。这些档案可能包含了当时农民暴动的详细信息,有助于我们找到“开门塘”与革命活动的关联。另外,核对《金华地区革命老区发展史》中“义乌苏区”章节,排查“开门塘”是否属于“三县边界革命根据地”范围(义乌、东阳、永康交界地带)。如果“开门塘”属于该范围,那么它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可能更加重要。
2、地理特征溯源:于宅村多年前整村拆迁,目前已无法进行实地取证。但我们可以通过查阅历史地图、询问当地曾经居住在于宅村周边的人等方式,尽可能地了解“开门塘”当时的地理特征和周边环境。这些信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开门塘”在革命活动中的战略意义。
3、口述史深挖:访谈当地老者,了解“开门塘”是否与“分田分地”等乡村土地革命宣传,或者借塘边空地召开群众大会等事件存在关联。老者们亲身经历过那个时代,他们的记忆和讲述可能包含着许多珍贵的信息,能够帮助我们还原“开门塘”当时的真实场景。
(三)象征意义与历史定位
若“开门塘”确为革命地标,那么其“插红旗”行为可能具备三重意义:
1、政治宣示:效仿中央苏区“红旗跃过汀江”的动员模式,宣告革命力量进入该区域。红旗是一种鲜明的政治符号,插在开门塘,向群众和敌人宣告这里已经有革命力量在活动,激发群众的革命热情,同时也让敌人感受到革命的压力。
2、战术标识:作为红军游击队的临时指挥部或情报中转站标志。在革命战争中,需要有明确的标识来指示重要的地点,插红旗可能是为了方便红军游击队成员识别和集合,同时也是情报传递的一个重要标志。
3、精神图腾:强化群众对革命胜利的信念,类似当阳关公“红旗岗”对士气的提振作用。红旗在群众心中代表着希望和胜利,看到红旗飘扬在开门塘,群众会更加坚定地支持革命事业,增强对革命胜利的信心。
(四)现已收藏有参考书目
1、《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这本书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于我们理解革命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根源具有重要意义。
2、《香山铁人传》(陈景惠长辈自传手抄本):其中可能包含与陈应榑烈士相关的重要信息,是我们研究陈应榑烈士事迹的重要参考资料。
3、《槐园陈氏总谱•寿房家谱》(2018年续修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陈应榑家族的历史和背景,为研究他的个人经历提供家族层面的信息。
4、《义乌县志》(义乌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1987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义乌市志》(义乌市志编辑部编纂,2012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这两部志书详细记录了义乌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信息,是研究义乌革命历史的重要资料来源。
5、《中国共产党义乌历史》(第一卷)中共义乌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著,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出版:专门记录了义乌的党史,对于我们了解义乌地区的革命活动和党组织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后续研究展望
目前我们对三项关键信息中的一项进行了分析,后续我们将继续对其他关键信息进行深入研究,争取全面、准确地还原陈应榑烈士的事迹,让更多的人了解和铭记这位烈士的奉献和牺牲。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赵安平 浙江义乌人,书法研究生,上海市形势政策教育研究会会员,上海革命故事讲述团成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