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与孤鹜齐飞 于 2018-11-24 14:06 编辑
导言:如果说义乌是一个“无中生有”的奇迹,那是义乌的一群“拨浪鼓”人们从到处“行商”后回归义乌湖清门开始“坐商”开启的小商品市场大幕;回头看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展历史,那么谢高华、冯爱倩的人们就是影响义乌市场发展历史的“领袖人物”;义乌人民创造“小商品市场”趋势是必然的,义乌的历届领导爱护和成就了义乌“国际商贸城”。今天,我们更多的是着眼义乌的明天和市场的未来。
复杂的市场现状 市场外的人们,坊间总是街头巷议说市场要“倒败”了,市区主要沿街店面有了剩余,经常看到“整幢出租”字样,零散店面告别一店难求的现状;小区里面的小作坊不见了;各种充值商店卷款逃跑时有耳闻;公交车和电影院空荡荡的经常成了“专车”和“专场”等等…… 喜欢看“数据”的,义乌数据挺好。感觉数据的升降就决定市场的兴衰,其实不然,数据的真正内涵是不全面,统计只是一种手段,真实的数据可以参考某种趋势,但不决定未来,数据大多人为的,而规律是必然的;不要过分相信数据,也不要对数据不在乎,数据可以为意识形态服务,但规律是可以服务大众的对个体是公平的。 市场内的人们,大多谈感受,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感受就是获得感,在市场打拼一年有多少剩余价值,这就是真体会,无法作假。很多人进入市场看到琳琅满目的街区,可人影就是空荡荡的,而市场年复一年的依然走在“世界前面”,为什么?义乌是外向型出口市场为主,看不见的是订单;假如真是空荡荡没生意,还有那么多经营户在贴钱坚守?显然不可思议。国际商贸城以后,市场蛋糕在不断膨胀,机会也在不断增长,但不是无限。所以进入到某种“天花板”以后,绝大部分的经营户都已经把市场作为了一种就业场所,曾经的市场暴发户模式趋势也已经减弱到了低点。老的经营户已经*惯了,正所谓“经营境界上升到某种高度”了,新的经营户还有承受二手租金的压力负担,激情换取谋生。所以义乌市场的最大贡献其一是外贸影响国家出口指数,其二就业数十万岗位,成了中国最大的内地“工厂”(公司),为国家做很多贡献。
“二房东”该是离场的时候了 出租摊,人们把他们描述为“二房东”。就目前市场依然存在的一定比率的“二房东”现象,很多区域已经是一种“鸡肋”了,出租无利可图,抛弃心有不忍,这种现象的存在可以追溯到市场的建立之初,如果说开放几十年了,这种管理模式依然受到保护,感觉已经阻碍了义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二房东”的存在,首先违背“协议书”的游戏规则,打脸的是商城集团的决策者,对于有约束的出租“条款”,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其二,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市场摊位不是个人的“不动产”,是有期限的协议“使用权”,商城集团已经保护了这么多年的“非经营户”获利,推高了市场经营户成本,给市场吹泡沫。对市场不利。其三,市场摊位是供给直接经营户的,而非直接供给“二房东”获利的,与市场的原始功能相违背,即使出现转租也充其量在其一个“协议期内”,非自营就应该离开市场,“使用权”管理方自动收回。其四,“二房东”的存在也时常发生某些“交接”和租金利益纠纷,出现间接管理的问题,导致市场管理介入。 很多人以为,市场存在“弃摊”行为,也很正常,做生意总有盈亏,有了盈亏才有市场经营户的自然流动。清理“二房东”害怕出现大面积“空摊”是多余的,现在在“二房东”的控制下,经营户依然不缺,假如清理了“二房东”整体市场成本降低了,流入义乌市场的经营户会比现在更多。 实际上,比如四区三楼一个最不景气的行业-毛线摊位,“弃摊”以后,出现了三个经营者的“抢摊”;四区一楼的西辅房几间空房,原估计一百多万竞价“投标”,结果成交四百多万。 不要担心市场经营户的“流失”,那是自然更替,进出常态化,租金“一手制”;市场买卖“摊位不值钱”不代表生意不好做,那是一种去泡沫的价值回归,凭什么“一手”租金三五万,转手就要二十万? 因为义乌市场“很大”,市场“空摊位”只存在四楼以上,一至三楼不存在空摊的情况,清理“二房东”不会出现空摊潮。 市场需要改革,清理“二房东”就是一个深水区改革方向,既有利市场健康发展,按照协议书的要求,提前一个周期公告,操作上不存在法律障碍。
“划行规市”依然是国际商贸城的管理方向 一个简单的菜市场都有种类之分,十万商铺的国际商贸城必须走“划行规市”的管理道路,不动摇。“划行规市”有明显的管理优势,首先,为采购者提供极大便利,义乌的市场服务对象就是外来采购商,让采购者一步到位寻找商品,“划行规市”管理就做得很好;“采购商就是市场的衣食父母”,这个根本不能丢,而不能为了管理者的碌碌无为而放任“划行规市”。其二,“划行规市”有一个公开的竞争市场局面,促进市场经营户自动调节市场产品的设计方向、提升质量、品种创新、价格公平等多种功能,“划行规市”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激励经营户和推动市场不断发展的动力所在。 有空读者可以去转一圈,国际商贸城的各个区域,“划行规市”名存实亡,是否可以说是管理上的一种“倒退”?有些管理者以为,市场不景气就睁一只眼和闭一只眼吧,比如市场最大优势是饰品,那么市场里到处可以看到饰品摊位。最乱的四区市场,三楼线带区域里面类似饰品和花边混杂其中,前几年优势行业花边也遍及四区、五区。对于管理方感觉“摊位不空”就行,而对于局部区域的同类或者同行明显存在因租金和经营对象的变化导致“不公平竞争”的客观发生。 对于“放任”划行规市的管理和去年的任意占道经营一样,普遍认为“生意难做”的“宽松态度”。实质上市场生意好坏与管理无关,市场管理是一种服务,只要服务做到位,做公平、公正,给市场一个合理的公平竞争环境才是管理的根本。现在“划行规市”被打乱了,同时也影响了一部分经营户的利益被无形侵害,比如原本一大片领带交易区,在大多个街头被改变成花边以后,里面的“守法经营户”就成了受害者,客人找不到“领带交易区”被花边阻断。管理方在放任“划行规市”的同时,思考过这些受害者的感受吗? 做生意越来越职业化,市场有生命,而生意没有终点,什么时候做生意都存在,但是市场管理低能或者导向存在偏差,市场生命可能会提早就结束。
对未来义乌市场的几点看法 首先,义乌市场必须真正开放,盘活市场摊位存量,四楼五楼空余摊位,实行网上共享,建立国际商贸城“大学生创业交易区”,可以免租金提供大学摊位使用权一至两年,引进义乌市场“人才”比什么都重要,可以根据人才状况减免一定时期的税收。义乌有充分的市场实体摊位和百万品种商品做后勤供货保障,义乌有快速完善的快递物流保障,义乌有市场有一至五区的五楼广大的空余商铺,条件得天独厚。引进一批大学生,可以改善义乌外来人口的文化结构,也为市场交易主体培养新时代的“店小二”。也是“消灭”市场空白区的一种可以尝试的办法。 第二,一个租期届满,对于市场行业视情况进行局部调整,特别是相邻行业间的重新布局,对行业发展的“伸缩”适时进行商铺区域的“互补”,而后对外再次进行招商。近些年来针对外地“小商品市场”的关闭,可以再次吸引一些有经验的经营户“投奔”义乌,摒弃“二房东”,市场不断进入新鲜力量才有更强的生命力基础。 第三,整体公平减税。过去市场的增值税征税改革,仅仅涉及一小部分经营户,而支撑市场的大规模经营户才是这些“蚂蚁”经营户,他们默默承受建设成本的高租金,贡献随意定制的缴纳税收基数。市场里“大户”和“特大户”往往拥有巨大的廉价商铺面积,以公司或集团的名义(合并)免交市场营业税,在出口补贴(退税)下可以低于市场价格轻松竞争,这本身就不公平。 市场在“中美贸易战”中受伤的经营户很多,由“贸易战”引发的多国“货币大贬值”冲击义乌市场,比如中东的伊朗,在义乌的市场份额不小,现在当地货币贬值三倍,义乌的很多延期支付的交易货款,被迫被打折,从三折和四折不等;很多做美国生意的你说不减少那是梦话,也有不少的国家客商在义乌采购以后做美国的转口贸易,不影响生意那是不可能的。 圣诞节犹如中国过年,再穷也得过,一个阶段热销的“圣诞礼品”不能代表市场的生意形势。义乌基本外向型贸易,中美贸易战,客观上无法独善其身。 义乌市场在国际变化的滞后效应可以遇见,明年的生意因为出了个特朗普,如果不停止“中美贸易战”估计会更难。 如何减租减税“放水养鱼”是一种形势使然,减多减少也是一种政府爱护市场的态度。 第四,市场租金“多轨制”并存,区域租金、行业租金、摊位位置租金、自营租金、“二房东”租金等等,应该实行连续经营多年的经营户奖励制度,鼓励自主经营,对连续五年乃至十年的自营商铺实施一定的租金降低制度。上市公司虽然贪得无厌,在同一块“蛋糕下”也该实践商位奖罚机制。 管理本就是一个体统工程,国际商贸城拥有一支庞大的“管理队伍”,不能仅仅是看看消防水龙头、赶走小贩卖那么简单,要建立市场管理大数据,对各类摊位实行目标管理,也是管理者是基本工作。 第五,义乌市场外宣需要提升改变,“小商品的海洋,购物者的天堂”仍然不过时,过去的对外“宣言”有着旅游购物的导向,但应该根据国内各方形势变化而改变,比如“国际小商品之都,大学生创业者的天堂”等等。宣传内容上也该更新,不要几十年如一日重复“从一区走到五区需要多少年”,更多的宣传诸如为国家创造多少就业岗位、义乌是经商者的天堂、对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做多大贡献等方向上来。 结束语:市场改革很难,会触及一小部分人的利益,但“依规”治理市场有据,作为市场管理者要有责任感,不能“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在岗位上混日子,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秉持“无功便是过”的态度,对得起那份不错的薪水。 国家在进一步对外开放,义乌市场是也要真开放,祝福义乌的明天会更好!
(纯属个人观点,感谢你的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