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老了,记忆便如潮水般涌来,不经意间又想起了1986年那个金秋十月,我与两位同窗好友小朱、小季的杭州之行。
那时我们都是高中在读生,怀揣着对大城市的好奇与向往,靠着平日里省下的零花钱,踏上了这趟难忘的旅程。
小朱的哥哥刚从大学中文系毕业,在新华社浙江分社当记者,这给了我们落脚之处。记得当时火车票只要一元多钱,清晨从义乌出发,抵达杭州站时,扑面而来的都市气息让我们三个乡下穷小子目不暇接。
走出火车站,我们迫不及待地登上了开往西湖的公交车。车窗外,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车水马龙的景象让我们惊叹不已。短短十几分钟车程,却仿佛穿越了另一个世界。
站在西湖边,我们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碧波荡漾的湖面上,游船画舫往来穿梭;远处宝石山上的保俶塔与雷峰塔遥相呼应,让我想起鲁迅先生笔下那个倒掉的雷峰塔,还有白娘子与法海的传说。最让我们新奇的是遇见了一队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我们蹩脚地跟着听了几句英语,却一个字也没听懂。
湖心亭的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小瀛洲的三潭印月美不胜收。我们坐在湖心亭的长椅上,望着波光粼粼的湖面,第一次真切体会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意境。
时至午后,饥肠辘辘的我们却遭遇了此行最尴尬的时刻。在西湖边转了半天,都没有看到小吃店,好不容易找到一家大酒店,硬着头皮走进去,却发现菜单上都是五元以上的单价,最便宜的紫菜汤也要五角钱。我们三人凑了又凑,最终只敢点两碗紫菜汤和三碗米饭,总共花了一元六角钱。记得当时餐厅里空荡荡的,我们低着头狼吞虎咽,生怕被人看见这"寒酸"的一幕。
下午游览岳王庙时,我望着岳飞塑像出神,这位民族英雄"精忠报国"的故事让我们热血沸腾。漫步苏堤,看花港观鱼,走过断桥,每一处景致都让我们流连忘返。
傍晚时分,我们终于到了小朱哥哥的宿舍。那间不到三十平米的单身公寓里,我第一次见到了抽水马桶这个"神奇"的东西。小朱哥哥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晚餐,与中午的窘迫形成鲜明对比,那一顿饭吃得格外香甜。晚上,我们三人挤在一张床上,小朱哥哥自己在外面安排了。
第二天,小朱哥哥带我们游览了钱塘江大桥和六和塔,并一起合影留念。站在钱塘江畔,望着滚滚江水,我暗下决心:一定要考上杭州的大学,在这座城市扎根。
一年后,我如愿以偿考入杭州的大学,从此开启了城市生活。如今想来,那次杭州之行就像一粒种子,在我心中埋下了对更广阔世界的向往。特别是小朱哥哥,从当年的普通记者成长为今天的正部级官员,他的奋斗历程正是义乌人敢为人先、勇于拼搏的生动写照。
岁月如梭,四十年转瞬即逝。每当想起那碗五角钱的紫菜汤,那段青涩的西湖往事,都会会心一笑。那些窘迫、新奇与感动,都已成为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