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终极使命,是发现孩子所长

文字来源:央视新闻
插图:一星微光
近日,中国选手赵心童成为首位夺得斯诺克世锦赛冠军的亚洲选手,创造历史。从“天才少年”到世界之巅,赵心童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支持——中学时他学习成绩优秀,为了能系统学习斯诺克,父母同意他休学。赵心童的母亲说:“爱孩子就是让孩子快乐,以后的人生要有自己喜欢的东西。我尊重孩子的选择。”
很多家长想问,赵心童能成为今天的他,他的父母究竟做对了什么?答案之一可能是——父母对他天赋优势的发现和支持。
推崇积极教育的心理学家彭凯平教授在《孩子的品格》一书中写道:父母的教育更应该具备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其核心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闪耀出人格的光辉,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最灿烂的生命沉淀。
就像有一句话说的,“教育的真谛,就是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父母的终极使命,就是发现孩子的天赋。”

关注孩子的优势更有益于成长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优势,关键在于父母能否发现。家长如果能认识到关注孩子优势对于孩子成长的积极意义,帮助孩子构建一个发展优势的环境,鼓励孩子勇敢地展现自己的优势。在这种教育环境和方式下,孩子的心态会越来越好,并能够不断朝着自己的优势方向发展,未来成功的概率也会大大增加。
所以,我们不要总盯着孩子的缺点不放,而是要发现、引导孩子运用自己的天赋优势。比如——
喜欢思考,并尝试用一些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孩子,拥有创造力;经常能看到事物不同方面的孩子,拥有难得的开放性思维;在面对强烈的反对意见时,能够捍卫自己的立场,据理力争的孩子,具有勇气优势;能够坚持完成自己的任务,从来不会在任务未完成前就放弃的孩子,拥有坚韧的品格;在社交中举止得体,能够洞悉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和行为动机,常被称赞“会来事”的孩子,拥有人际智力……如果家长尝试换一种欣赏的眼光来观察孩子,往往会发现,自己的孩子其实并非一无是处,相反,他的优点可能比缺点多得多。再如,喜欢拆装家电的孩子,也许有着工程师式的思维;喜欢跑步和打球的孩子,身体里也许隐藏着运动天赋;爱看小说、漫画的孩子,脑海里可能装着一个绚烂的创作宇宙。孩子身上种种被我们忽视,甚至被一些家长评价为“不务正业”的特质,很有可能在孩子长大后,成为他们的核心竞争力。
如果家长从这些优势天赋入手,去培养自己的孩子,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行为模式,孩子不但会拥有强大的自信力,还会积极地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发现孩子的优势
可以激发出更多潜能
心理研究发现,当人对一件事产生积极情绪时,就容易拓展这一能力。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父母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来发现孩子的天赋,引发孩子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之心,并从中进行自我发现、自我探索、自我实现。
积极教育的研究者们认为,以往人们较多地关注智商和情商对个人成长的影响,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于诸多人格特质与积极天性的保护和培养。许多专家与学术机构经过多年观察和分析后发现,真正决定孩子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不是天赋,也不是知识,而是教育能否帮助孩子培养以“品格优势与美德”为核心的积极天性、全面而健康地发展。
这些积极天性的特质包括审美力、自控力、好奇心、共情力、创造力、专注力、责任感、勇气以及自信心等一系列与善意、高尚人格相关的要素。对这些品格与积极天性的保护与培养,正是积极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方面,孩子在积极的学习与生活氛围中充分释放天性,最容易产生“我行”“我可以”的积极情绪,进而去充分地利用自己的内在力量,加深自己的兴趣,拓展自己的“长板”。这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自我效能感”。
另一方面,兴趣和爱好更能建立孩子的信念感,构成他们努力前行的动力。这种信念感对个人成功的影响力比我们想象的更大,它可以让人在面对挑战和逆境时,发挥出惊人的潜力。
与此同时,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关心,尤其是自己的兴趣爱好被支持和理解时,他们便可以更好地,用更积极和乐观的心态对抗逆境与挫折。这种能力,也就是我们说的“抗逆力”,给孩子一颗强大的心脏,不轻易言败、学会为自己人生负责。

写在最后
彭凯平教授说,一个“遇事不怕事”的孩子,一定有坚实的后盾,那就是家庭成员无条件的关注和支持。这种支持落在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上,就构成孩子不断奔跑的底气。
因为,来自父母的支持,本质上是在向孩子传递一个强大信号:“我们相信你能行。”这种来自家人的信任,会化为孩子的内在信念和支撑力,让他走得更稳更远。
想要改变孩子,就要从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开始。
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孩子找到更多的爱好,关注更广阔的世界。让他们知道,生命有很多种存在形式,只要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人生就是有意义的。当孩子能从内心中认同自己,对自己有正确的期待时,这种积极情绪对于他更好地适应社会,在未来取得更大的成功,都非常重要。
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天赋轨迹,教育的起点,应该是培养孩子的积极天性,让孩子明白,什么是选择,什么是坚持,什么是自我,而什么又是对自己负责。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看清自己眼前的道路,也才能真正松开牵着父母的那只手,向着自己选定的未来坚定出发。
就像一句话说的,“命运会给每只鸟儿都准备一根树枝。父母所要做的,就是帮孩子找到自己那根可以栖息,可以起飞的树枝。”
文/央视新闻《夜读》整编
部分内容整编自《孩子的品格——写给父母的积极心理学》彭凯平 闫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