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
查看: 4458|回复: 0

义乌水文化遗产——蜀墅塘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230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万

主题

4万

回帖

43万

积分

实名认证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438130
金钱
253086
威望
15751
精华
11
注册时间
2015-5-5

K歌达人

发表于 2024-1-18 16:38:2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浙江
本帖最后由 一星微光 于 2024-1-19 20:26 编辑

   
               

 

 

 

 

 

 

来源:  义乌市五水共治 

 

 

 

蜀墅塘位于佛堂镇后塘村,建于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是义乌历史上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元代诗人金涓曾作《蜀墅诗》云:“溪头自舒散,天淡夕阳微;拂石松边坐,看云水上飞。旧矶双鹭下,小棹一渔归;不觉吟成久,苔痕湿上衣。”明嘉靖《浙江通志》、万历《金华府志》、崇祯及以下《义乌县志》、清《四库全书》均有记载。万历《义乌县志》载:“蜀墅塘,在二十五都,周围十里。以在蜀山之侧,故名。灌田数千余亩。”嘉庆《义乌县志》有更为详细的介绍:

 

蜀墅塘,蜀山侧,周围四顷五十三亩,灌田数千亩。旧志“水利”云:东至蜀山,西至飞来山,南至小山,北至塘下洋,周围十里,在蜀山侧,故名。其塘小涧数条流注其中,东南及西皆高阜,惟北面一堤障水,有飞来山卓陡边实要其道。春水涨溢须大开两闸泄之,水势稍平即闭。

 

以上文字简要记述了蜀墅塘的位置、得名由来和运行情形。

 

 

 

 

 

蜀墅塘的建设,得益于佛堂乡后塘村王氏先祖王槐。据后塘《王氏家谱》记载:王槐,字植三,生于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出身于有“四世一品”之称的王氏名门,1151年考中进士,历任大理寺卿兼翰林侍读学士,淳熙十一年(1184年)86岁时获准告老还乡,回到义乌后塘。回乡两年后,1186年夏秋之交,义乌地区遭遇多年未遇的大旱,庄稼尽皆枯死。王槐打开自家粮仓,放粮赈济乡民,同时勘察周边山川地形,决心修建水利工程,从根本上解决灌溉用水问题。


王槐在永康籍好友帮助下,选择了蜀山,并利用蜀山边上一处“飞来山”三个山包呈梯形排列的地势,定址蜀墅塘的位置。王槐随后不顾年高,带领乡民捐资疏浚水塘,依山筑堤,东西凿石开斗门。水塘建成后四周总长3600步,大坝顶部可同行三辆车,同时还设闸门四座,四周四山七十二涧的水局部注入塘里,可灌农田3万余亩,水渠过处,沿途十余里农田受益。800多年过去了,蜀墅塘仍然碧波荡漾,灌溉着下游地区的田心畈、毛陈畈、倍磊畈的绝大多数农田。

 

蜀墅塘设计精巧,技术领先于同时代水利工程。蜀墅塘以飞来山作为天然屏障,靠山筑坝,选址合理,塘堤主体与飞来山呈37度角,以缓解流水对大坝的冲击。塘堤中段的底部建有人工放水用的硎井,可以根据下流用水需求逐级放水,设计和功能国内罕见。主堤东侧为东砌,宽十米,有巨石五块,有四个泄洪口,泄洪口外是自然山体岩石,不惧水流。副堤在飞来山西侧,也在山脚凿石设斗门为西砌,凿成巨石四块,有三个泄洪口。

 

蜀墅塘下游灌溉分水系统发达,分为三枧九圳(引水槽和引水沟)。第一枧为横塘枧,位于主渠往下400米,硎井流出的水最先到达这里,现已经被蜀墅塘水库(建于20世纪50年代)下库淹没。第二枧为青丝枧,修建在两块天然巨大的红砂岩石中间,坝体为石块砌成,在岩石上凿渠分水,砌石为圳,水从三处分流。底部设有排沙口,用于排沙。中圳直通吴溪江,雨季可以泄洪。叁枧为典型的雨梁过水坝,西侧砌有出水口,便于旱季时灌溉,叁枧建有宋式石梁桥,是古时义乌往金华的主通道。

 

蜀墅塘各枧的枧口就是按照所灌溉的田亩,按照用水流量的不同进行建造的。例如在青丝枧,每圳的宽度、水平高度都与所灌溉的田亩有微妙的关系,各圳所计算的水流流量、受水农田面积、余水的分流等都有严格的区分,圳上每一块石头都不能轻易移动。

 

排沙和清淤一直是困扰水利工程的难题,而蜀墅塘和都江堰异曲同工,因为设计得巧妙,历经近千年仍在发挥作用。蜀墅塘坝底设计了涵洞和排沙口,每年冬天水枯时,村民都会牵来耕牛,在塘内来回搅动,然后打开排沙口,让淤泥流走,再进行蓄水。

 

 

 

蜀墅塘另外一个令人称道的地方,就是从古至今延续的一整套严格的水利管理方法。蜀墅塘由后塘王氏选塘长和理事十人进行管理,负责日常的蓄水和放管分水。每年二月清淤之后,开始蓄水,一直到六月初一放水前的三天,灌区各村鸣锣通告放水路线和时辰。六月初一祭拜王槐之后,开始逐级放水灌溉。但是,放水时间也可以机动,《王氏家谱》记载:“放塘水定于六月初,倘天久晴,相应先放,天雨便闸板塞瀛,宁可再祭再放,不可偷懒,致节水错过。”放水之后,下游各村何时放水,放多久都有详细的规定。


蜀墅塘建成后,一个又一个外姓从其他村庄迁到曾经几乎无人居住耕作的灌区,这一点从现在仍沿用的“塘西”、“塘边”、“塘角”、“塘下洋”、“塘下”、“田心”等地名就可以看出。蜀墅塘的影响力如今已经造福佛堂附近十多个村庄。佛堂成为义乌乃至金华旺镇,蜀墅塘功不可没。

 

值得一提的是,庆元二年(1196)七月十五日,王槐无病而卒,享年98岁,葬于蜀墅塘西之原华安山。王槐筑建蜀墅塘“利及万人,恩周邻里”,而被宋朝皇帝御封为“塘神”,赐额“福惠群生”并以康侯(即和王槐一同谋划筑塘的永康籍好友)配祀。

 

蜀墅塘还是一个文化之塘。宋朝“乌伤四子”之一的陈炳曾写下《蜀墅塘说》,这是历史上第一篇描述蜀墅塘的文章。1344年夏,家住附近的元名医朱震亨(号丹溪)发现蜀墅塘北堤溃缺而倡修蜀墅塘,并写下《重修蜀墅塘记》。而最著名的一篇莫过于明朝开国文臣之首,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的宋濂(即《送东阳马生序》作者)所作的《蜀墅塘记》:

 

义乌县南四十里,有塘曰蜀墅焉,周围凡三千六百步。东西北皆岸山,山之水合七十二流入于塘而南出。南有蜀山突然中起,昔人因据山作堤,障水以溉田。山之东,其修七百尺有奇,广如修之数而杀其五之四,深如广之数而又杀其三之二。山之西,其修如广之数,而稍加强焉。堤之中,刳木为三闸以泄水。水之所溉田,至六千亩而赢。

 

至正四年夏,水暴而堤坏,田遂不稔。丹溪朱君震享悯农之告病也,白于县。县尹周侯自强为下其事,命双休巡检张某来视役。震享遂尽召有田之民,履其亩而使之输其力,荐货有差,复出役夫之功一千,以为从倡。众悦趋之,一听震享之经画。补其缺遗增以崇,高筑其址,加辟而渐杀其上。堤之西垂,凿石为斗门,视水溢干而时蓄泄之。门之上,架陡杠以便行者。木闸易坏,则易以坚石,且定为高下之穴,使欲水者先后有程而不紊。复惧历岁之久而堤弗固也,请于掌事者,中析粥鱼之利而嗣茸之。凡用钱四千缗,夫一万。功经始于五年秋八月庚申,逾三月乃告成。

 

里耆朱仁杰等来谓廉曰:“震亨之兴是役也,初无一弓之田以徼塘利,其夙夜尽瘁而不舍者,果何为哉?凡欲利吾农也,我不敢忘,愿吾子记之。”濂闻海陵胡公瑗之在湖学也,置经义治事之斋,教授诸生,至于水利之属亦无不习而通之,故其门人皆有适于大用。今震亨之学,出于金华许先生谦,先生之六世祖实尝从海陵游,其家学相传至先生为尤盛,宜吾震亨见诸行事者,有足观哉。

 

世之人方高谈性命以聋世瞽俗,听之虽若可以有为,一遇利害辄颠倒衣裳,不知所措,视震亨无所为而利民者,何如也?盍亦知所警哉。震亨字彦修,有长材,县尝下括田之令,唯震亨行之无扰云。

 

这篇文章在记录元代名医朱震亨(朱丹溪)组织百姓修复蜀墅塘始末后,赞颂了他无私奉献的精神,还议论了水利作为经世实学的价值。

 

 

 

新中国成立后,在蜀墅塘下游建坝蓄水,形成蜀墅塘水库。蜀墅塘水库由上库和下库组成,上库是历史悠久的老蜀墅塘,下库建于1957年1月,1965年9月曾进行整修。水库坝址以上集雨面积20.234平方千米,主流长10.4千米,正常水位70米,正常库容63万立方米。蜀墅塘水库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等综合利用的小(1)型水库,设计灌溉面积2700亩。水库坝址下游保护对象为塘下洋村,田心一、二、三、四村,鲁雅村、雅西村,后塘村和2700亩农田。

 

 

 

 

 

 

来源:义乌市水务局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注册 就能点赞
风轻云淡ojq 2024-2-15 22:19 +1
elite721 2024-1-20 21:22 +1
文明义鸟 2024-1-20 20:20 +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义乌稠州论坛

关注公众号

下载客户端

客服热线:9:00-16:00

0579-85099500

公司名称:义乌好耶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浙江省义乌市人力资源产业园10楼

浙B2-20070208-3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0157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723号
Copyright © 2024 义乌热线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