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年近花甲的义乌城郊男聚在一起,聊起当年流行于自家村庄的童谣,也可说“村谣”,听了,却感到有趣表现了当年这些城郊村的面貌。且听我道来:
宗塘豆腐山口柴,
鲇溪桥头补破鞋。
金村樊村兜虾卖,
东江桥头捞水柴。
前成后成孤老院,
龚大塘赛过义乌县。(“县”读如“曰”yue去声)
童谣中提到的九个村庄都属今日江东街道。童谣从东南到西北说出了这些村庄当年谋生计的特点:豆腐加工是宗塘村的传统,山口村靠南山,靠山吃山,砍柴卖柴,过东江桥到巴掌大的城区;鲇溪村寥落数户,通东阳的公路边有补鞋摊,金樊村逡巡周边池塘兜虾卖的有几户;每年东阳江(当时称呼)发大水,东江桥村人就可以收获上游冲下来的漂浮物,其实还有用大方拉网捞洪水鱼的。
这九个村庄中只有龚大塘经济最好。别的村庄年终分红正劳力十分工分,折合人民币一般只能分得二角至四角,龚大塘却能分得一元至一元二角。当时光面九分钱一碗,油条三分钱一根。
龚大塘除了有青枣收入,还有多家生产队办砖瓦,每年都有副业收入。
因而,当年有人说龚大塘是“城里的边,乡里的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