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站在赤壁矶头,望着江水东去,竟不知是江水还是历史在流动。游人如蚁,攀附于石壁与碑刻之间,指点着那些被风雨剥蚀的痕迹,仿佛真能从中窥见一千八百年前的烽火。
导游举着小旗,用训练有素的腔调讲述着那场大战。他口中的周瑜"雄姿英发",诸葛亮"神机妙算",曹操"横槊赋诗",都像是从连环画里走出来的纸片人,单薄得可笑。游客们频频点头,忙着拍照,然后匆匆赶往下一个景点。历史于他们,不过是背景板上的装饰花纹。

我避开人群,沿江边小径独行。石壁上"赤壁"二字赫然在目,据传是周郎手笔,实则乃后人伪托。想来可笑,人们总爱将虚无缥缈的传说附会于实在的景物之上,仿佛如此便能抓住历史的尾巴。江水拍岸,发出空洞的回响,像是无数亡魂的叹息。

江畔有老渔翁垂钓,我上前搭话。老人操着浓重乡音道:"这江里捞起过箭头、铁片,还有人的骨头。"他混浊的眼睛望向江心,"小时候听爷爷说,每到阴雨天,还能听见厮杀声哩。"我知道这是乡野怪谈,却忽然觉得,比起导游背诵的官方解说,这荒诞的传说反倒更接近真实的血腥。

史料记载,曹操八十万大军顺江而下,战舰相连,旌旗蔽空。而孙刘联军不过五万,强弱悬殊。谁知一场东风,几艘火船,便让这庞然大物灰飞烟灭。数字总是冰冷的,八十万与五万,不过是史官笔下的墨迹。那些被烧死、淹死、互相践踏而死的士兵,他们可曾想过为何而战?他们的妻儿可曾等到归人?
江风渐起,吹散了我的思绪。回到景区,见一群学生正在表演"草船借箭",塑料做的箭矢漫天飞舞,引来阵阵欢笑。历史在这里被简化成了儿戏,血与火被包装成了娱乐。商铺里,"诸葛连弩"玩具与"周郎羽扇"纪念品琳琅满目,标价不菲。战争成了商品,死亡成了卖点。

黄昏时分,游人散去。我独坐矶头,看夕阳将江水染成血色。忽然明白,真正的赤壁之战早已湮灭在时光长河中,我们所能触及的不过是后人的想象与重构。那些英雄豪杰、奇谋妙计,都已被层层粉饰,失去了原本的面目。正如这江水,看似依旧,实则每一刻都在更新,没有一滴是当年的了。

夜幕降临,对岸的霓虹灯亮起,将古战场的轮廓勾勒得光怪陆离。一艘游轮驶过,甲板上的卡拉OK声随风飘来,撕碎了历史的沉寂。
离开时,我在景区门口看到一块石碑,上书"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的诗句被刻在这里,成了旅游广告的一部分。铁戟早已锈蚀殆尽,而人们仍在徒劳地磨洗着虚幻的记忆。
赤壁之战的真相,大约就像那场著名的东风,来过,又散了,只留下后人无尽的揣测与附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