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里裹着蜜意漫过衣襟时,我才真正懂了“桂花镇”这三个字的分量。不是刻意栽种的园林景致,是老桂花树把根扎进了镇子的肌理——皲裂的枝干比院墙还粗,细碎的金蕊却偏要缀满每一寸枝头,风一吹就落成场温柔的雨,连呼吸里都浸着清甜。我站在树影下仰头,看阳光透过叶隙漏下来,落在肩头的花瓣竟像镀了层暖金,恍惚间觉得这树不是长在土里,是长在了时光里,年年岁岁都用这香气,把镇子的故事腌得绵长。

顺着桂香往深处走,刘家桥就卧在溪水上。青石板的桥面被岁月磨得发亮,栏杆上的纹路却还清晰,是从前的匠人一笔一画凿出来的细致。溪水绕着桥洞缓缓流,带着几片桂花瓣打转,偶有洗衣的妇人蹲在岸边,木槌敲在石板上的声响,和着远处的鸟鸣,倒比任何乐曲都动人。我扶着栏杆慢慢走,看桥底的影子随水波晃,忽然想起小时候外婆家的桥也是这样,走上去会发出轻微的“咯吱”声,原来有些温柔,从来都不会被时光偷走。

最后去南山水库时,夕阳已经把天空染成了橘色。水库的水静得像块蓝宝石,映着远处的山、近处的树,连偶尔掠过的飞鸟,都在水面上留下浅浅的痕。风从水面吹过来,带着水汽的凉,吹散了身上的桂香,却把心里的浮躁也一并吹走了。我坐在岸边的石头上,看夕阳一点点沉下去,把山的轮廓描得柔和,把水面的波光染得发烫。原来美从来不是轰轰烈烈的冲击,是桂花落在肩头的轻,是溪水绕桥的柔,是夕阳吻着水面的暖——是这些细碎的瞬间,悄悄把“不虚此行”四个字,刻进了这趟漫行的记忆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