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哪,这是我的胃吗,也太恐怖了!” 在杭州医学院附属义乌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刚做完无痛胃镜的王小姐,拿着检查报告单,看着自己胃内密密麻麻的息肉,一阵惊呼。 王小姐,今年28岁,经常会感觉腹部隐隐约约发胀,以为消化不良的她,一有症状就会前往药店自行买药服用,因症状服药后稍有好转,便一直没有重视。 近一周,其腹痛、腹胀、恶心的感觉进一步加重,自行服药也并无好转的情况下,到我院消化内镜中心就诊。但令人想不到的是,通过无痛胃镜检查,竟发现其胃内布满了100多颗息肉,令人震惊。 最终,内镜医生为其进行了部分息肉割除,后续将仍需持续治疗一段时间。 “胃里怎么会长息肉呢?” “它会癌变吗?需要切除吗?” 今天,小编带大家一起聊聊胃息肉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什么是胃息肉? 现代医学通常把生长在人体黏膜表面的赘生物统称为息肉,包括增生性、炎症性、错构瘤、腺瘤以及其他肿瘤等。医学上一般按息肉出现的部位给它命名,出现在胃壁上面的就叫胃息肉。 通俗的说,就是胃上面长了“肉疙瘩”,可以是一个独行侠占山为王,也可以是梁上108将,甚至是群魔乱舞。 息肉,有的是良性,也有些息肉是恶性。 胃息肉的种类 胃息肉大体可以分为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两大类。 ①腺瘤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约占胃息肉的10%-25%,好发于胃窦部位,多数为广肌无蒂的扁平腺瘤,组织学可进一步分为管状、绒毛状、管状绒毛状混合型三类,常伴有肠化和不同程度的异性增生。癌变率相对于其他型高可达40%左右,其中以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 所以对于这类型息肉,要及时进行切除,并定期复查胃镜。 ②增生性息肉 大部分息肉属于这一种,一般不会癌变,但如果炎症反复刺激,可能带来消化道症状,也会有0.4%-1.76%的癌变几率。但如果增生性息肉大于2厘米,还是切除为好。 ③胃底腺息肉 胃底腺息肉又叫Elster囊肿,分为散发性和家族性两种。 前者可能和长期用质子泵抑制剂(拉唑类药物)有关,是没有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标志之一。后者大约25%-41%会发生不典型增生。 ④特殊的胃息肉(比较少见) (1)错构瘤性息肉:多发于胃窦,常为单发,无恶变倾向。 (2)异位性息肉:多为良性。 (3)家族性的息肉:胃部多发于胃窦,约5%为腺瘤性;约50%-90%的患者存在于十二指肠腺瘤和腹壶部腺瘤,多为恶性。 息肉大多无症状 其实很多人长了息肉,自己压根不知道,因为大多数息肉没有任何症状,只是偶然胃镜检查发现的。 有的可能出现上腹部轻微疼痛或不适、恶心、厌食、消化不良、体重下降以及慢性腹泻的症状。 如果息肉表面糜烂、溃疡,可以发生间歇性或持续性出血。 较大的息肉可以阻塞幽门或息肉样胃窦黏膜滑入十二指肠,则可出现幽门梗阻的症状。 为什么会长息肉? 尽管息肉发生的原因并不十分清楚,但一般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 ①遗传:基因变异与胃息肉的形成息息相关,具体机制未明。 ②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能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及细胞因子,对胃黏膜造成损伤,刺激胃上皮细胞增生,导致胃息肉产生,根除后息肉会缩小或消失。 ③胆汁反流:十二指肠液含有胆酸、胰酶、反流入胃内,可损害胃粘膜,并引起胃黏膜的炎症性增生,导致胃息肉产生;同时大量反流液使胃内PH值增高,使得胃泌素增生,导致增生性息肉产生。 ④抑酸药:长期服用抑酸药可导致胃泌素血症,可促进胃腺体囊扩张,形成胃息肉;胃底腺息肉多与服用该药密切相关,部分该类患者停用抑酸药后胃底腺息肉可消失。 ⑤吸烟:可能与吸烟会增加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有关,另一方面,烟草烟雾中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质可结合DNA形成加合物,干扰细胞复制,影响DNA修复,使胃粘膜发生不可逆转的改变,诱发息肉形成。 ⑥饮酒:可损伤胃粘膜,细菌繁殖增加,促进亚硝氨类致癌物质合成,从而增加胃息肉发生的风险。 ⑦年龄性别:老年人比青年人、男性比女性更容易罹患胃息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