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2年我市首例器官(遗体、组织)捐献以降,捐献理念渐入人心,成风化俗,迄今已增146例,众先贤怀泽被众生之德,行拯救生命造福社会大爱之举,气壮山河,感天动地……”4月3日上午,在义乌福佑园内,义乌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楼俊诵读祭文,捐献者家属和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医务人员、志愿者们眼眶湿润。当天,义乌市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者纪念碑揭碑,缅怀146位心怀大爱的捐献者。
阳光和煦,群山苍翠,4月的福佑园内一片生机盎然。146位捐献者的名字按照年份排列在名录牌上,旁边绿草如茵,红花绽放。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者纪念碑的上方,写着“大爱永恒礼赞生命”8个黄色大字,碑上刻着三段文字,讲述着器官捐献的意义和和大众对器官捐献者的敬爱。碑的左边矗立着镂空雕塑,两名捐献者张开手掌,托举着一颗爱心,把希望和温暖洒向人间。
敬献花篮、默哀、音乐演奏……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缅怀纪念活动简单,又不失庄重。捐献者家属、红十字会和街道工作人员身穿黑色衣服,医务人员身穿白色工作服,志愿者们穿着红马甲,活动现场肃穆,“致敬生命 义礼相颂”的氛围浓厚。
多名器官捐献者家属来到现场,参加揭碑仪式,缅怀逝去的亲人。面点师骆雪松是2024年义乌第一例器官捐献者,4月3日上午,他的父母手拿白菊,听到楼俊诵读的祭文,不时擦去眼角的泪水。当天,许兆华抱着19个月的小女儿来到现场,8岁的大女儿懂事地给妹妹递零食。2023年,许兆华的丈夫刘斌病逝,捐献器官。“我帮丈夫完成捐献遗愿,不是为了显得自己伟大,只是想帮助别人,不想让其他人像我这样痛苦。”许兆华泪如雨下。当天,陈雪梅作为器官捐献者家属代表发言:“5年前,我敬爱的爸爸离我们而去,他捐献了脑组织、遗体和眼角膜;今年2月,我亲爱的妈妈不幸离去,她追随我爸爸的脚步,也捐献了脑组织、遗体和眼角膜,他们用朴实的行动传递大爱,延续生命,我们为他们感动……”讲到动情处,陈雪梅一度哽咽。
志愿者程青梅曾经是器官捐献协调员,见证了义乌多例器官捐献的过程,她特意创作了一首长诗《生命的礼赞》,在活动上朗读。“生与死的诀别中,是绝望和希望的交融,从我们的家离去,到另一个家重生,这一双眼睛闭上,却在另一个前方睁开……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不得不离去,请帮我实现生前的愿望:做生命最倔强的延续,继续看柳绿花红,继续听鸟语花香!”如泣如诉的声音,在山谷间飘荡。
上午10时,参加活动的人员拿着鲜花,缓缓走向纪念碑,缅怀“大体老师”——人体器官捐献者。来自天祥医疗东方医院ICU的护士曹匆走在最前面,将自己带来的一束鲜花放在碑前,跪在地上磕了三个头,缅怀他的母亲胡有梅。去年,胡有梅成为浙大医学院的一名“大体老师”,她捐献的眼角膜给他人带来了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