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
查看: 2817|回复: 0

[其它] 发现孩子偷拿家里的钱该怎么教育才合适?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712 天

[LV.9]以坛为家II

7

主题

85

回帖

3万

积分

义乌热线特约专家

Rank: 8Rank: 8

积分
30238
金钱
16464
威望
745
精华
4
注册时间
2013-10-8
发表于 2024-5-24 10: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浙江
本帖最后由 丁仁峰 于 2024-5-24 10:36 编辑

温馨提示:
1、本人所说的一切内容,仅仅代表个人观点,它不代表真理,也不代表正确方向,它只是我从业30多年来的专业结晶和个人的感悟总结,呈现出来不为说教,仅供参考而已。若是有人能够从中获益,便是我最大的期待。若是持不同观点,欢迎辩论,但,不接受理由的攻击;
2、本人所说的所有内容,均为我真实的想法。无论是在大众媒体传播、还是私下交流、抑或个人反思,均是持同一观点;
3、文中可能提到的案例,出于保护当事人隐私的需要,对于事件的情节、人物已经作了技术性改动,希望读者不要随意猜测,更不要轻易对号入座。

    说这个话题之前,先申明一下一下观点的理论基础:

    一是发展心理学,指的是一个人在不同阶段会有不一样的心理特点,包括他们的需要、他们的情绪特点、认知能力、发展任务等等。所以,撇开年龄谈要求,那就是耍流氓。未成年孩子有未成年孩子的特点;成年人有成年人的特点;以成年人的标准来要求未成年人,这是极其不合适的,也是极不公平的;

    二是人本心理学的原理。人本心理学家认为,任何一个人天然都有向上、向善的动力,这或许可以称为内驱力。简单说,任何一个人都具有促进健康发展的内驱力。但是,这种内驱力需要在得到完全被尊重的情况下才得以发展。若是遭遇不恰当的环境,这些内驱力不但不会产生建设性的结果,反而会出现破坏性、甚至是极其严重的后果。再通俗一点说,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是近乎完美的,后续变糟了,都是不良的外部环境导致孩子内驱力扭曲的缘故。

    本来呢,不想再说关于亲子教育方面的话题,尽管看到很多心灵受伤的青少年时总是心里会隐隐作痛,也希望通过我的专业知识能唤醒更多的家长,然而,让我感到非常沮丧的是,支持我的人的观点并不多,相反,反对的声浪极其巨大。有时候我不禁在想,我是不是咸吃萝卜淡操心了?

    今天,这个帖子《孩子偷拿家里的钱该怎么教育?除了打骂以外https://bbs.cnyw.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912213&extra=page%3D1 再次让我耐不住了,忍不住我冒头来说两句。只为楼主的帖子里说了这么一句:小区有个小孩子,昨天在楼下哭的撕心裂肺。想来,楼主也是一个心软的人,见不得孩子伤心的。

    这个帖子很火,也有许多人发表了他们的观点。不过,在我看来,没有一条观点和建议是靠谱的,有的甚至非常离谱。比如说,有说应该正确引导。怎么引导?什么样的引导是正确的?告诉孩子不能乱花钱?有用吗?孩子有这样的自觉吗?也有说,告诉孩子,合理的需求会满足的。什么是合理的需求?合理不合理谁说了算?孩子拿钱充值玩游戏,算不算合理?买辣条、肯德基等所谓的垃圾食品合不合理?家长认为不合理,可孩子喜欢啊。离谱的有暴揍、甚至报警让警察来教育,那简直就是不把孩子整废决不罢休的荒唐。而帖子里孩子的父母,显然是在愤怒之下昏了头,做出了把孩子赶出家门,任孩子在门外哭得撕心裂肺的荒唐举动,估计还在家里骂骂咧咧地抱怨着孩子的不省心。

    偷拿家里的钱,对于成年人来说,如果这些钱不是他赚的,那这种行为是不可原谅的。那对于未成年孩子来说呢,其性质是不是可以与成年人相提并论?当然,我也并不认为未成年人偷拿家里的钱是一件好事,或者可以任其发展的。而是需要去思考,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并且采取合适的原因去解决。

    孩子偷拿家里的钱,无非是他有着不被家长认可的需求,但是他又很想要。既然“合法”途径得不到满足,他就只能铤而走险选择了“非法”的途径。尽管他知道,一旦被发现,会有严重后果。但是挡不住需要的诱惑,仍然抱有侥幸心理。这是典型的儿童化的行为,不成熟,符合未成年孩子的心理特点。

    如此,解决这个问题就简单了,满足孩子的需求就可以了。当然,同时存在的问题是,孩子的需求家长不认可怎么办?也给他满足吗?万一孩子的需求越来越大,超出了家长的能力承受范围怎么办?这也许是大多数家长都在考虑的问题。

    我认为,评价需求合不合理的唯一标准是,该需求是否违背了现有的法律法规和道德准则。只要不违法,也不缺德,都是可以接受的。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喜好的权利,未成年孩子也不例外。所以,家长自己不喜欢就肆意剥夺孩子的喜好是不恰当的,也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现。当然,家长也没有义务和责任非得去满足抚养孩子以外的、家长也不喜欢的需求。
   
    由此,家长可以不去满足孩子的那些“不合理”的要求,但是不能去阻止孩子去满足他们的需求。我认为,合理的做法是,鼓励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愿望,更开明一些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提供有限的帮助。即完全的心理支持,有限的物质帮助。

    比如,鼓励让孩子通过劳动获取报酬。在家里让孩子承当他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明码标价,劳动后获取报酬。如果是家里有工厂或商店的,也可以提供便利,有亲朋好友有类似工种的,也可以鼓励孩子参加;在条件许可下,可以让孩子在奶茶店、肯德基之类的地方打工,获得报酬去购买他想要的东西。哪怕,他帮同学抄作业获得报酬,我想也一定比他偷拿家里的钱要好很多。可以的话,家长还可以采用奖励机制,比如孩子通过劳动付出赚10元,家长奖励5元,那就更完美了。不过,切记,不要拿孩子的学习成绩作为奖励事项,那是他的分内事情,无论好坏都不应有任何奖励和惩罚。

    这样做的好处是,孩子有了合法的途径去满足他的愿望,他就可以挺直腰杆、理直气壮地去按照他的意愿做事,而不必提心吊胆地偷偷摸摸来完成;第二,可以通过由他自己付出劳动满足自己愿望的过程,让他体验到成就感。这个时候,对孩子来说,愿望达成给他带来的喜悦会比愿望本身更重要;第三,更重要的是培养他通过自身努力实现愿望的意识,这样,待他成年以后,就不会总想着去啃老、去依赖父母。这不是几乎所有的父母所期望的吗?优点还有很多,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现实是,绝大多数的父母对孩子最大的、甚至唯一要求就是好好读书,不能去做读书以外的事情。既不去满足孩子的需求,也不允许孩子自己去满足,还找出许多高大上的理由为自己辩护,说不过孩子就暴力解决。我想,恐怕再没有比这种做法更流氓的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义乌稠州论坛

关注公众号

下载客户端

客服热线:9:00-16:00

0579-85099500

公司名称:义乌好耶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浙江省义乌市人力资源产业园10楼

浙B2-20070208-3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0157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723号
Copyright © 2024 义乌热线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