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俩绕到了崇圣寺三塔后面去观其美景,景色又有了新的色彩,果然是好风光。在上面可以近距离的观察单塔的瑰丽风光,以及苍山的多姿风采,站在高处,亦可欣赏到洱海的壮美景观。千寻塔周边,古树参天,松柏苍翠,各种树木,繁茂挺拔,新树发芽,馨香四溢,空气清新,沁人心脾。三塔美景,从不同的角度去观赏,便会有各自不同的风光!
距千寻塔二十多米远的大道上,有一个长方形的石台面,台面上放了一块造型酷似青蛙的大石头,旁边放有些许小石块,青蛙背部有个小凹槽,这块酷似青蛙的大石头,叫做石鸣蛙。走过路过的游客,都要捡起台面上的小石块,对准小凹槽轻轻地敲几下,小凹槽便会发出清脆悦耳的蛙鸣声。我们走了过去,有三四个人排队在玩。等没人了,我与小蕾上去拿起小石块敲了敲,果然听到了清脆悦耳的蛙鸣声。
我与小蕾沿着景区大道,来到了三塔非遗展览馆参观游览,出来后又到崇圣寺三塔文物陈列馆观赏文物,1978年-1980年崇圣寺三塔维修期间,有关部门从三塔中出土了南诏大理国时期的珍贵文物680余件,此举为中外文物界所瞩目。所展出的文物有:法身舍利、写经、经卷、三塔的金模型、青铜镜玉石等等。更为珍贵的还有下列艺术至尊佛像展出:有银鎏金镶珠金翅鸟、水月观音坐像、宝生如来坐像、大黑天神像、金质阿嵯耶观音立像、金质阿弥陀佛坐像、天王像等等。这些出土文物珍贵至极,难得一见!她们是南诏大理国时期灿烂文化的标志和象征。她们为后人研究南诏大理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佛教艺术提供了最为准确的资料和信息。我与小蕾走出了崇圣寺三塔文物陈列馆,朝着崇圣寺方向而去。
我俩离开塔区,走不多远,迎面看到了一栋建筑精美的宫殿式的大楼。大楼两侧有亭台楼阁建筑,中间有六七十级台阶可循序而上,楼边有青松环绕。大门上面写有“南诏建极大钟”六个黑底黄字。南诏建极十二年(公元871年)所铸造的寺内鸿钟,是大理崇圣寺五宝之一,徐霞客曾在《滇游日记》中写道:“钟极大,径可丈余,而厚及尺,其声闻可八十里。”可惜此钟已毁于清朝战火地震。现展出的建极鸿钟,是香港回归时重铸的。钟体外面上下雕刻有十二幅精美的雕花图案,上面雕有六幅波萝蜜图案,下面雕有六幅天王图案,精雕细琢,栩栩如生。钟高3.86米,重达16.3吨,为云南之最。我们爬上顶层,登高望远,可看到苍山、洱海美景,亦可看到崇圣寺三塔胜景。
出了大钟楼,沿着景区大道往前走,走不多远,就看到了雨铜观音殿。远远望去,雨铜观音殿就坐落在宏伟壮观的苍山脚下。大道两侧松柏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穿过松柏林,就是雨铜观音殿了。《南诏野史》云:“崇圣寺的雨铜观音像铸成于唐昭宗光化二年(公元899年),为‘立像,铜铸而成,高三丈。’是一尊鎏金观音像,头著宝冠,细腰跣足,左臂下垂执甘露瓶,右臂上举,袒胸下裹薄裙。”这尊雨铜观音像是崇圣寺五大宝贝之一。
清咸丰年间,雨铜观音殿毁于兵火,直至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才将损坏部分修复。后雨铜观音像被作为“动乱年间”的对象砸碎回炉。新的雨铜观音殿,于公元1999年在原先的旧址上扩大重建而成,大殿分七门而立,是一栋仿唐式建筑。大殿高29.9米,占地面积8100平方米,建筑面积4384平方米。整栋房屋建筑造型精美,古朴典雅,宏伟壮观!大殿中2.2米高的汉白玉须弥座上,有一个1.8米高的贴金铜铸莲花座,莲花座上站立着8.6米高的铜铸贴金雨铜观音像,雨铜观音像重达11吨。面部表情慈祥端庄、美丽庄严,有着女性的脸,而高大挺拔的身材,又有着男性的特征,正是南诏中晚期大理地区男性观音相,向女性观音相过渡时期的特征。
我与小蕾沿着景区大道向前走,不一会儿功夫,就来到了崇圣寺山门前。大理崇圣寺门口的房屋建筑,如同宫殿般金碧辉煌,宏伟壮观。大门房屋分五间而立,共三层设计,飞檐翘角,斗拱交错,雕梁画栋,精雕细琢。五门中有四门开着,边上两门开着不通透,中间大门紧闭着,左右两侧大门敞开着,可直接进入到寺庙里去。中间红色大门的上方横挂着一块匾额,匾额上有精美的雕花图案,金灿灿的面上写着“佛都”两个苍劲雄浑的大字,金底黑字显得格外醒目,此墨宝出自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会长沈鹏之手。再上去二层中间部位,镌刻有一块金色的匾额,写有“崇圣寺”三个金色大字,金底金字,远远一看,也熠熠生辉。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