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西溪 发表于 2024-11-25 10:58:15

看电影笔记

<!----><style type="text/css">html{font-size:375%}</style><link href="https://pics-app.cnyw.net/static/publish/css/style.css?v=20240712" rel="stylesheet" position="1" data-qf-origin="/static/publish/css/style.css?v=20240712"><!--    付费贴-->    <div class="preview_article ">            <!---->    <p>看《一一》</p><p>含泪何妨带笑铭,雄篇巨影摹群生。</p><p>眼前碌碌人皆醉,镜后愔愔谁独醒。</p><p>世事无端何足计,人生况味几多经。</p><p>春荣秋谢遥相梦,一一道来淡淡情。</p><p>&nbsp;</p><p>附记:</p><p>看杨德昌导演的《一一》,近三个小时,明明含着眼泪,却一直带着微笑。想起勃拉姆斯的好朋友西奥多&middot;比尔罗特(Theodor Billroth)评论勃拉姆斯的音乐:&ldquo;他最感人的音乐,都是含着眼泪,带着微笑写下来的。&rdquo;</p>    <!----></div>            

成老师 发表于 2024-11-25 13:39:08

欣赏学习

成老师 发表于 2024-11-25 13:39:25

https://pics-app.cnyw.net/admin_FsbLrH4XpF1aok8fg1u_Me6G4sVj.png送出团圆月x1

*珍惜* 发表于 2024-11-25 13:47:46

观后感值得点赞

细心的坛友 发表于 2024-11-25 17:39:16

:lol:lol:lol:lol:lol

南京的风 发表于 2024-11-25 20:13:35

作者文章标题《 看电影笔记》,想象空间很大。可惜作者说的电影,还没看过,好像是国外的片子吧?

金色西溪 发表于 2024-11-26 11:34:26

谢谢“南京的风”的关注。我会陆续把一些文字放在《看电影笔记》这个帖子下面。前面提到的《一一》,是台湾的华语电影。

金色西溪 发表于 2024-11-29 11:10:23

看《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败军百万难民拴,一隅求阙换偏安。
影音巨细众生业,史笔纵横多事端。
怀梦少年今已逝,感春岁月旧曾谙。
眷村子弟多才俊,牯岭也伤手足残。

附记:
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是我心目中华语电影的巅峰之作。这是一部厚重得让人呼吸不畅的电影。电影借助一个真实发生的小小的悲剧事件,映射出一个大大的时代悲情,书写了一部青春热血的史诗。叹为观止!这种感觉跟看他的另外一部杰作《一一》完全不一样。所谓史诗,正如影片开头所述:“民国三十八年前后,数百万的中国人随着国民政府迁居台湾。绝大多数的这些人,只是为了一份安定的工作,为了下一代的一个安定成长环境。然而,在这下一代成长的过程里,却发现父母正生活在对前途的未知与惶恐之中,这些少年,在这种不安的气氛里,往往以组织帮派,来壮大自己的幼小薄弱的生存意志。”

电影里面两个外省人小帮派的打打杀杀,一个是眷村子弟,电影中的“两幺拐”一派。眷村是安置下级军人的聚落。另一个是较高级别的公务人员的子弟,也是外省人,但不住在眷村,电影中的“小公园”一派。安置的居所,往往是国民政府从日本人手上接收来的日式平房,居住条件要好很多。电影就以这两拨人的打打杀杀为主线。台湾旅美作家蒋晓云和本片导演杨德昌、电影中的主角小四同样都是眷村外的外省人。蒋晓云说过的一句话有助于理解这两拨人的恩恩怨怨:“我们是难民之后,但不是败军之后。”

想起一个出身于眷村的著名人物,祖籍浙江义乌马踏石村、现任中国国民党主席朱立伦。每次我从义乌火车站下车,坐823路公交车回廿三里,总要路过马踏石村,总会想起这个朱立伦。

金色西溪 发表于 2024-11-29 13:55:54

甲辰漫写·看《牯岭街少年sha ren事件》

败军百万难民拴,一隅求阙换偏安。
影音巨细众生业,史笔纵横多事端。
怀梦少年今已逝,感春岁月旧曾谙。
眷村子弟多才俊,牯岭也伤手足残。

附记:
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sha ren事件》是我心目中华语电影的巅峰之作。这是一部厚重得让人呼吸不畅的电影。电影借助一个真实发生的小小的悲剧事件,映射出一个大大的时代悲情,书写了一部青春热血的史诗。叹为观止!这种感觉跟看他的另外一部杰作《一一》完全不一样。所谓史诗,正如影片开头所述:“民国三十八年前后,数百万的中国人随着国民政府迁居台湾。绝大多数的这些人,只是为了一份安定的工作,为了下一代的一个安定成长环境。然而,在这下一代成长的过程里,却发现父母正生活在对前途的未知与惶恐之中,这些少年,在这种不安的气氛里,往往以组织帮派,来壮大自己的幼小薄弱的生存意志。”

电影里面两个外省人小帮派的打打sha sha,一个是眷村子弟,电影中的“两幺拐”一派。眷村是安置下级军人的聚落。另一个是较高级别的公务人员的子弟,也是外省人,但不住在眷村,电影中的“小公园”一派。安置的居所,往往是国民政府从日本人手上接收来的日式平房,居住条件要好很多。电影就以这两拨人的打打sha sha为主线。台湾旅美作家蒋晓云和本片导演杨德昌、电影中的主角小四同样都是眷村外的外省人。蒋晓云说过的一句话有助于理解这两拨人的恩恩怨怨:“我们是难民之后,但不是败军之后。”

想起一个出身于眷村的著名人物,祖籍浙江义乌马踏石村、现任中国国民党主席朱立伦。每次我从义乌火车站下车,坐823路公交车回廿三里,总要路过马踏石村,总会想起这个眷村才俊朱立伦。

满仓 发表于 2024-11-29 16:55:02

路过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看电影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