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小稠 于 2020-6-17 13:57 编辑
温馨提示:在阅读本文之前,请务必先仔细阅读以下提示:
1、我所表达的所有观点,只代表我个人的看法,这些看法基于我近三十年的精神病人的诊治、心理咨询的从业经验结合我思考所得。但是它绝不代表真理,也不代表正确方向。呈现出来仅仅表达一种态度,供阅读者参考,希望能引起思考,仅此而已;
2、我所表达的都是我真实的想法,无论在大众媒体上、还是在小范围的场合里、或者是我个人独处时,我都是这么想的,也都是这么做的;
3、出于保护当事人隐私的需要,案例中当事人的姓氏、事件的内容、涉及到的人物等,都做了技术性的处理,希望阅读者不要去猜测这事发生在哪里,发生在谁的身上,尤其不要对号入座。
青少年心理之殇,谁之责?
记得在很多年之前,就已经有专家和学者在呼吁全社会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且有关部门在各个层面采取了大量的措施和策略,那么在多年以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是改善了吗?事与愿违的是,不但没有改善,反而是愈演愈烈了。尽管有关方面遮遮掩掩、尽量封锁消息、尽可能地消除影响,然而,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新闻还是会时不时地出现在大众的眼前,学生跳楼事件已经不是罕见的事。就我个人而言,虽没有做过精确的统计,但可以明确的感受到,近2年(2018、2019年)接受的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咨询的数量,超过了我之前20年咨询数量的总和!今年以来,增长的趋势更是有增无减。
每每听到有学生跳楼或者杀人之类的悲剧发生,几乎所有人都在感慨,现在的学生啊,都是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一点点小挫折都承受不了,心理素质真是脆弱。是的,不可否认,他们的心理素质不够强大,那么,问题来了,是谁导致了青少年的心理脆弱?让他们在面临困难的时候如此不堪一击?做出那么多的极端举动?有人说,现代的电子产品,尤其是手机害了一代人,是罪魁祸首;也有人说,社会风气的污染让青少年三观不正了。但我认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首要责任人是家长,老师则是帮凶!家长不恰当的抚养方式,是导致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源头,而老师在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无所作为、甚至火上浇油的做法,是致使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进一步恶化的推动力量。
1、孩子的梦想在大人眼里只是不务正业
赵某,男,13岁,我市某初中一年级学生,在母亲的陪同下前来咨询。据母亲说,孩子玩手机上瘾了,经常用手机打游戏到半夜,学习成绩急剧下降,老师也经常反映,他在上课时经常打瞌睡,总是一副没有睡醒的样子,提醒家长注意。她说也说了、骂也骂了,有时候甚至还打了,却总是不见成效。相反,孩子脾气还越来越见长,经常闹情绪,有时还抗拒去学校,无奈之下,陪同前来心理咨询求助。同时,她也承认,她目前夫妻关系存在危机,这件事令她心烦,有时也会把一些不良的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当然,孩子不听话、玩手机才是她责骂和殴打孩子的主要原因。
而小男孩却又有他的说法,他说妈妈时不时地打骂他,大多时候是因为她自己的心情不好,拿他出气,并不是他做了什么有过错的事。当然他也承认,他在玩一种叫“王者荣耀”游戏,但他与其他同龄人不同的是,其他人是作为一种兴趣爱好在玩游戏,他玩游戏是一项“事业”,因为他的努力目标是电竞,而且他在这方面的能力也获得了周围人的认可,他希望有一天能够参加世界级的电竞大赛。本来他已经可以获得参加全国电竞大赛的资格,却被他妈妈强行夺走手机,致使他的愿望瞬间被破灭。
在小男孩说到这里的时候,他的情绪一下子激动了起来,满脸通红,脖子上的血管爆出,紧紧握着两只小拳头,脸上写满了非常明显的愤怒而又绝望的表情,让我看着都觉得心痛。但是,孩子的妈妈指着孩子,一副轻描淡写的样子说:“你看,他在家里经常会出现的就是这样一副样子。”孩子妈妈面对痛不欲生的孩子时,仍能保持如此的淡定,我不禁为这位母亲的心理强大而感慨。
2、考试分数成了评价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
钱某,女,12岁,我市某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在父母的陪同下前来就诊。原因是经过学校里的心理检测筛查后发现存在着明显的抑郁现象,在老师的建议下前来进一步检查,以确定是否真的有抑郁的存在,以及寻找合理的解决途径。经过对该女生的详细询问,钱某说,自本学期开始,她确实存在着诸多的困惑和痛苦,即使没有老师的建议,她也打算在本学期结束后的暑假里前来求助。她说自今年以来,她的睡眠急剧减少,每晚只能睡3、4个小时,脑子里总会浮现出大量的想法,内容与她的学习成绩、未来的前景及友情相关。她说这个学期以来,她的成绩有所下滑,为此经常被老师批评、被家长责骂,说她学习不努力、不思进取、沉迷网络等等。她说她其实已经非常的努力了,她也希望能通过她的努力提高考试分数,但是令她沮丧的是,她的成绩依旧不那么令人满意。她说她多么希望在她成绩不理想的时候,父母和老师能够多一些包容,能够安慰和鼓励她,而不是不停地责备和批评。每当晚上睡觉时,这些内容总会不停地出现在她的脑海,令她痛苦,她极力想要控制自己不要去想,却总是控制不住,同时她还想到了自己的无能,总是不能令父母与老师满意……这些想法令她难以入睡,只有通过听手机里面的音乐,才在极度困乏中不知不觉入睡。在这些痛苦的折磨之下,她曾多次用刀片割自己的手臂,以此来减轻心理上的痛苦。最后她说,她多么渴望有个快乐的童年,但是这个愿望在她看来是多么的遥不可及!!!
在我与钱某交谈的过程中,她的父母全程坐在旁边,开始时因为孩子说话声音轻微而指责,在我要求他们安静时,则在一旁自顾自看着手机,并不关注我们交谈的内容,后来甚至干脆离开了诊室,貌似把孩子交给我了,就没有他们什么事了。咨询结束时,家长问有什么办法能够让孩子放下手机。听到这句话,我顿时哑口无言,我被打败了,而且败的体无完肤!!!
3、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也依然无法触动冷漠的心
孙某,男,12岁,我市某小学六年级学生,由父亲陪同前来咨询。他说他的孩子心理太脆弱了,经不得一点点批评,一批评就哭。我说孩子在被批评的时候会哭泣,那不是很正常的现象吗?难道在被批评的时候还在笑才对?家长说,那他太爱哭了一点。至于问他如何爱哭的程度,他说他也说不清楚,最后他拨通了老师的电话,说还是让老师来讲述孩子的情况。
在电话里,老师说起了孩子的情况。老师说这孩子平时话不多,在学校里总是有些神不守舍的情况,上课时注意力不够集中,因此学习成绩并不好,而且经常有作业不完成的现象。在孩子表现不佳老师批评他时,孩子一开始情绪还是稳定的,并没有哭泣的现象,但是老师因此与家长联系,准备一起协商解决孩子问题的时候,孩子会瞬间崩溃,嚎啕大哭,怎么劝说、安慰都无济于事。而且,这孩子一哭起来声音震响,几乎在全校范围内都能听见,甚至都影响了附近班级的上课秩序。更夸张的是,孩子哭起来还无休无扯,可以哭上一整天都不停歇,有时候还一边哭一边狂奔。根据孩子的表现,老师也意识到了,家长可能存在着对孩子严重的体罚现象,以至于让孩子如此恐惧老师给家长打电话。老师也曾经多次提醒家长,注意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教育方式。尽管如此,在孩子频繁出现不良表现时,老师觉得还是有必要与家长沟通。孩子爱哭的情况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这令老师也觉得困惑、不知该如何处理,于是才建议家长带孩子来求助于心理咨询。
在刚开始的时候,我和孩子父亲说,未成年孩子的心理问题,往往与家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孩子父亲还不太服气,说并没有对孩子有什么特殊的方式。在我与老师通话结束后,才讪讪地说,平常也只不过扇了几下而已。孰不知,这“扇几下”的做法,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4、当孩子成了大人实现愿望的工具的时候…
李某,男,17岁,某中学高二学生,在其姐姐的陪同下前来咨询。姐姐说,自今年开学后,学校里对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问题的筛查,结果李某的检查结果显示有严重的抑郁倾向。学校的心理老师曾因此与他交谈,最终建议家人带李某寻找更专业的治疗。姐姐说,平常她并没有发现弟弟有什么异常,虽然话不多,性格偏内向一些,但是一直比较懂事、听话,学习成绩也相当不错,凭他自己的努力考上了不错的高中,而且家里也为他的学习、生活提供了所有力所能及的资源。她怎么也想象不到他弟弟会有心理问题。
李某则说,他早就该想到这个后果,本来不应该有这么多的麻烦的。他希望一切都平平静静,不想打扰太多的人,也不想有太多的事,包括来心理咨询也不是他想要的。
他的话让我感觉有些莫名其妙,细问之下他才吐露真情。他说心理健康筛查问题上的问题他存在已经很久了,包括经常有想死的念头、对未来没有希望等等,只不过平常也没有人问,他也不会主动去和任何人说,他只想安安静静地努力读书,参加高考,完成考上大学的愿望,然后,一切就都结束了。我问他,结束时什么意思。他说,结束的含义是他该离开这个世界了。他说他从来没有自己的目标,也从来没有自己的选择,所有的一切都是父母安排好的。父母希望他能考上一所好大学,所以他现在努力学习的终极目的就是高考,高考结果出来后,他就实现了父母的愿望,然后就没有必要在活下去了。
他现在后悔在筛查问卷上真实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否则的话也不会有这么多的波折和麻烦,他还会在学校里努力读书的,直到高考的结束。 ……………
以上只是我在咨询过程中遇到的部分案例。俗话说,一叶落而知秋。在每一个产生心理问题的青少年背后,都有着成年人的不当行为的黑手在推动着。
更据讽刺意义的是,这些遭受心理问题伤害的青少年们,被家长送到医院求助后,相当多的一批被诊断为有精神疾病,而且无一例外的被选择药物治疗,甚至电休克治疗。我曾经遇到过我市一高中的学生,他说仅仅据他所知,他的班级里加上他有三个“抑郁症”病人,另外两个都在吃药;我还与杭州一个正在休学女高中生聊起,她说她的班级里包括她在内有四个“抑郁症”,其中一个假装的病人,有两个在服药,她也曾经被迫服药过一段时间,后来她自己停了,因为不再有消极的举动,家长也没有再逼迫她继续吃药。她还吐槽给她看病的医生,说那医生根本就没有很好地了解她的情况,仅仅问了几句话后就给她开药了。
我曾经向在吃精神药物的一些青少年了解他们对服药的态度,有的认为自己根本不需要吃药,但是在家长和医生的建议下不得不服药;有的持无所谓的态度,任由医生和家长摆布;有的认为自己确实有病需要吃药,即使我说没病不必吃药,也依然坚持自己有病。
由此,在家庭、学校和医院的共同努力下,一起制造出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少年“精神病”患者。这批青少年病人多被诊断为“抑郁症”及“双相情感障碍”。这个现象不仅在我大义乌存在,即便在杭州等大城市的精神专科医院的病房里,也并不罕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