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滓洞游记
6月18日中饭后,我们冒雨游览了渣滓洞集中营。

渣滓洞集中营(又称渣滓洞监狱、渣滓洞看守所),位于重庆市歌乐山麓,距白公馆2.5公里。

渣滓洞原是重庆郊外的一个小煤窑,因渣多煤少而得名。国民党军统头子看中了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且十分隐秘,就强行征用了小煤窑改造成密秘监狱。现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美合作所”集中营旧址的一部分,江竹筠、许建业、何雪松等200多名革命烈士就关押并牺牲在这里。渣滓洞看守所分内外两院,内院有一放风坝,一楼一底的男牢16间,女牢2间。外院是特务办公室、刑讯室。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反动派在逃命的前夕,对囚禁在这里的三百多名革命志士,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长篇小说《红岩》即取材于此。

现渣滓洞内展览内容更加翔实。首次把牺牲在渣滓洞看守所200多位烈士的生平事迹重新进行考证并展出;将“狱中追悼会”“春节联欢会”“大屠杀”等狱中发生的事件展出,展览展示了江竹筠狱中给谭竹安的信、李青林狱中做的枕套等30余件实物和200余张珍贵图片。

众多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操守、宁死不屈,展现了百折不挠的浩然正气。红岩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渣滓洞在中国革命历史中具有重要地位。这里曾关押过众多革命者,他们为了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不畏强暴、不惧牺牲,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凯歌。他们的英勇事迹和精神品质,对于后世有着深远的教育和启示作用。我们应该铭记这段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传承和发扬革命精神。

在参观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红色文化的内涵和价值。红色文化不仅是一种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更是一种精神力量。它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不畏艰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同时,我也认识到了革命精神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只有具备了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才能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断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