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要重墨描写建德坚勇中队 楼洪民
今天是八大队正式成立82年周年纪念日,值得庆祝!
翻阅义乌党史,抗战史,记叙严州中队到义西,只是了了二,三句话,便一笔带过。
然而,笔者在创作长篇小说八大队时,描写寺口陈事变,深入搜集相关资料时,却意外地发现了许多令人可歌可泣的建德坚勇中队的英雄故事。
一些读者曾疑惑不解地问我,描写寺口陈事件八千多字的来龙去脉详细情节,为什么会全部删除,变得一笔带过。
除一些读者责疑外,笔者内心也煎熬了近一个月,甚至不想动笔再续写八大队故事。这种内心思想斗争的踌躇不前,也许是造成了以前三,四名创作八大队故事的文学爱好者也半途而废,最终放弃创作的主因吧!
笔者通过搜集到的事件敏感资料,令人心惊胆战,窒息和遗憾!幸亏没发生流血事件,已属万幸。但近百人队员脱离队伍,是令人唏嘘和同情的。
难怪本地一些研究党史抗战史的正直同志,产生了激烈的争论和责疑。但从事件的本质来看,当属权力斗争后的一种地位的巩固。
我在1986年夏,在杭城工作时,曾专门拜访过八大队老游击队员,《西湖》主编,省政协委员,著名军旅作家毛英,“你作为八大队的老游击队员,亲身经历者,为什么不写一部有关八大队的长篇小说?”
毛英听了低头沉默了许久,才说:“八大队的故事涉及到政治敏感性的问题,这还是留给后人去写吧。”
当时,我不知真相,很是无语。
近五年多时间,我抽空驾车走访了边区近二百多个大大小小的村庄,除搜集相关资料和察看地形地点外,还专门跑了建德几趟。今年更是二次到建德坚勇中队革命活动区走访,搜集了解相关情况,时近6,26兰江发大水,新安江泄洪,出入还是有点惊心动魂的,有的危险场面还至今使人心惊胆战。
令人惊异的是,由于商品经济大潮的影响,金义浦兰老区百姓中,搜集故事,基本上处于失忆的真空状况。
而小农经济完好的建德老区,一些故事在民间流传还十分广泛,一些村庄的红色纪念馆或展览展示工作,做的比金义地区还好。
历史自古如此,强者为王,成败论英雄。综观中共游击队发展斗争史,都曾或多或少出现过类似的寺口陈事件。从党的武装斗争发展角度来说,类似的事件,也是一种谋略与胆识的权力斗争。历史总是由胜利方和强者续写的。八大队故事需要创作和传记给下一代的人们,这也许是我能坚持续写下去的动力。
八大队的发展史,有三支队伍是起到重要推动作甪的,一是由杨德鉴在傅村杨家创建的60多人的金东保家队,后成为八大队成立的前身主力。
二是徐守统,徐作猷的洞源乡自卫队,在杨德鉴亲自劝说下,投奔八大队,并成立了第三中队,不久就发展到120多人队伍,成为八大队所有中队中人数最多,武器装备最好的一支中队。
其三,建德中队的历史性作用,笔者认为要摆在八大队第二的位子。为什么这么说,建德坚勇中队调到义西,一是加强了八大队的内部团结,消除了个人名利主义的恶性膨胀,彻底转变了内外乡土观念的滋生,使队伍逐渐走上了正规和空前团结,
二是加强了党的绝对领导。三是充实了八大队队伍。
四是抽调三十多名坚勇中队队员为主力(二个中队6o人)奔赴诸义东,组建了著名的坚勇大队。
五是大部分坚勇中队成员留在义西八大队,后有人回到建德,动员了较多建德同志来义西参加八大队。 六是45年初,金义浦领导研究后,指派陈流为特派员,带领蔡惠荣,胡水根,马樟生,鲍志俊(建兰浦办事处主任),胡斌,徐可敬,等十多人,回建德革命老区组建了建兰浦中队和建兰浦联防办事处。
自1942年7月7日成立八大队后,陈雨笠作为金华地区特派员,总指挥,一直住在溪华村斯品山四合院家中,在办公室里办公,指挥协调金属14个县区党委的领导和武装斗争工作。
直到抗战北撤前夕,八大队武装队伍发展到1500多人。(不包括牺牲260人)
(其中输送金萧支队600多名干部战士,输送诸义东坚勇大队60余名干部战士,北撤时八大队800多名干部战士)(相加1500多人,有老干部回忆说,北撤是1600多人)。
发展地方民兵1500人,各县区乡村自卫队员1万多人。
根据地面积1000平方公里,36个乡镇,人口30多万。
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为金华地区特派员和总指挥的陈雨笠,为八大队的成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义乌县委在八十年代成立专门调查组,解决处理八大队干部战士历史遗留问题,并作出了一些比较客观公正的历史决定。这还是比较符合历史现实的。
在此,笔者在创作长篇小说八大队初稿过程中,由于学识和水平有限,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与不足,欢迎相关文史工作者和读者,提出批评和建议,不胜感激!
作者笔于2024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