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阳老街理发店 拍摄于2016年9月29日
开始有较深记忆的理发经历,大概是在十来岁的时候。离家不远的那座砖木结构二层古建筑“九间头”,堂屋西侧那间房子,就是村里人理发的地方。那时不叫理发,叫剃头。
理发师个头不高,说话轻声细语,看上去慢条斯里的样子。看有人去理发,且需要等待片刻,他就会招呼你在边上的凳子上坐会。
靠墙角的柱子边,有个放置理发工具的屉子。边上悬挂着打磨剃刀的长条皮。
那时还没有电剪。理发剪是手动的。披上围布后,他就开始轻轻地慢慢地修剪。右手剪刀、手推剪并用,左手则拿把梳子。刮脸刮胡子之前,会用牙刷浸湿,在碱块上摩擦几下,再涂抹到需要刮胡剃须的部位。刮胡的动作很轻微。剃刀不锋利了,就在那块皮上磨擦几下,继续刮。
他这个家庭理发室,似乎没有节假日。夜间前来理发的人多些。由于村里只有这么一家,有时候家里就会自然而然地排起了长队。尤其是在春节前夕,每个人都要“剃年头”,他那里通宵达旦也是很正常的事了。
或许是性格和职业习惯所至,哪怕是后面等待的人不少,或者有人等得焦急催得着急,而他却总是轻声细语,耐心细致地理着发。
遇到一些比较喜欢说话的人,他就会倾听着附和着。好像从来都没有看到过他发火和生气的样子。
随着电剪电吹风的普及,他也在不断地提升和进步。染发和卷发等技艺,也逐渐地派上了用场,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邻村他的一个外甥,从他那里学习技艺出师。在公路边租了间房子开了家理发店,手艺好,待客好,顾客多。某一年关于他外甥的图片报道,还上了地级报纸的显著版面,因此名声大振红极一时。
也看到过拎只箱子,在村巷里转悠的流动理发师。当有人需要剃头时,就找条凳子,坐在堂屋或弄堂里,开始他们娴熟的“顶上功夫”。
理发是人人都要涉及的生活服务项目。服务升级,收费各异,按需所取。近年来回归的十元理发,就类似于农村以前的家庭理发室,简单快速而又廉价,受到大众的普遍欢迎。
各位也来分享一下理发的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