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huyuxi 于 2024-11-5 12:24 编辑
【孝义故事38】大熔炉锤炼出的国土环保战线探索者——楼建国
苏溪镇
编者按
义乌县志记载:“秦颜孝子氏,事亲丧,葬亲躬畚锸,群乌衔土助之……”颜乌侍亲极孝,父亲死后,他悲痛难当,赤手刨土筑坟葬父,感天动地,引来乌鸦群衔土相助。两千多年来,颜乌后裔就聚居在颜村和颜坞村一带,苏溪镇也被称为“孝义故里”。为弘扬孝义文化,践行孝义精神,苏溪镇推出“孝义苏溪”系列孝义故事。本期推出第三十八篇。
“军队是座大熔炉,进来一身铁,出去满身钢。”
义乌市苏溪镇杜村的楼建国,就是一位在军队这座大熔炉锻造出来的好干部。他参军入伍,苦练杀敌本领,茁壮成长为一名军官,此谓尽忠报国的“忠”;他转业后当人民公仆,爱岗敬业,智慧履职,探索国土管理新路子,此为“智”;身居闹市,桑梓情怀,始终不忘为家乡建设尽绵薄之力,此为“义”。忠孝节义、仁义礼智信,这是古人所推崇的做人准则。从“孝义故里”走出去的青涩小青年,成长为具有家国情怀的乡贤,委实称得上改革开放先行地的国土环保战线探索改革的“先锋战士”。
作为军人,无愧于熔炉的锻锤
1953年5月出生的楼建国,初中毕业后,于1969年2月参军入伍,成了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经过部队这座大熔炉的千锤百炼,并且经受了中越自卫反击战的战斗洗礼,楼建国最终成长为了一名中校军官。
【图一】立功受奖的楼建国
17岁的楼建国,到部队经新兵训练后,就分在了12军36师直属喷火连。通过老兵们热心的“传、帮、带”,积极要求进步的楼建国次年就提升为副班长。
部队不但要学军事,重要的还要学政治、学文化。在开展 “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群众性大练兵运动中,战友们之间事事处处体现出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浓厚氛围。
楼建国回忆说:“我入伍后的那些年,正赶上一大批军事院校的知识分子、技术人员被下放到基层连队,他们与指战员们打成一片,言传身教、毫不保留地传授只有在大学才能学到的各种知识,使我们这些当兵的学到了不少实用的知识。”
爱学习、求进步的楼建国,因虚心好学,工作积极,军事技能过硬,于1970年5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7月份,被提升为班长。同年12月,他又成为喷火连党支部青年委员。
1971年12月,楼建国被任命为见习参谋,之后,任师司令部连级、副营参谋;1979年至1983年任步兵107团司令部机要股长;1982年,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电子技术学院电子专科深造;1983年底,回到(甲)36师(甲)42团任机要股长的楼建国,参加了两年的中越自卫反击战;1985年底,楼建国升任12集团军地炮旅司令部正营机要科长;1987年初至1989年,任36师司令部机要科中校科长。
“作为军人,要无愧于军队的培养,才能算一个合格的军人。”20年的军旅生涯中,楼建国一步一个脚印践行着自己的诺言。
从新兵到副班长,从班长到见习参谋,从连级参谋到副营、正营科长,再到中校机要科长,是部队这座大熔炉的千锤百炼,把楼建国锻造成一个合格的军人。1988年,12集团军因其表现突出,荣立了三等功一次。之后,部队又因楼建国在作战期间贡献突出要给其记功。他却说成绩是靠战友们的共同努力才取得的,硬是把战功让给了其手下的两位参谋。
其实,铁骨柔肠的楼建国,也是一位非常重感情的军人,他说:“我的成长经历,得益于部队大熔炉的锤炼,更得益于刚到连队时老班长的传帮带。老班长退伍后,我就与他失去了联系,50多年来,我始终不放弃打听他的消息。功夫不负有心人,经多方打听,终于在2023年联系上他。”
作为部门领导,无愧于义乌的发展
1989年10月,楼建国转业回到了家乡,先后任义乌市土地管理局副局长、局长、义乌市地矿局局长、义乌市环保局局长等职。无论担任什么职务,楼建国始终坚定立党为公、清廉干事、履职为民的理想信念,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带领土地管理和环保团队勇于担当创新谋发展,在国土战线积极探索土地管理新路子,在环保战线主动出击突破框框为企业发展找捷径,数个“大手笔”的作为,既轰动了全省乃至全国,也为义乌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推进作出了卓越不凡的贡献。
楼建国在义乌市土地管理局任职时,首先敲响了全国“土地招标拍卖”第一锤。
1992年,时任市土地管理局副局长的楼建国受病中的局长委托,负责土地管理局日常工作,并兼任市国土改革办副主任。当时,恰逢铁路义乌老火车站站前小区1至8号地块面临改造升级,他积极主动协助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办公室工作。市土管局根据义乌实际出发,适时提出“土地招标拍卖”举措,敲响了全国由土地部门组织的“土地招标拍卖”第一锤。该地块以最低价每平方米5499元,最高价每平方米6200元拍卖成功。
1998年7月,义乌篁园桥头一面积1055平方米的地块,在公开拍卖中,最高一宗地价以每平方米6.9万元成交,平均地价达4.96万元,再创全国宗地拍卖价最高纪录。
义乌市用市场手段配置土地做到了“五个统一”和“三个一”的模式,杜绝了“多头批地”“批人情地”乱象和“开后门”等不正之风现象。同时,也给义乌机场等重大建设项目资金来源提供了主要保障。
1992年3月,浙江省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研讨班在义乌开班,会上推广了义乌市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试点经验,从而拉开全省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序幕。浙江电视台连续5天在黄金时段报道了“义乌经验”。
楼建国回忆说:“1992年6月,作为土地管理战线的特邀代表,出席了中央电视台纪念‘6.25’土地日现场节目录制,我和夫人楼新华受到了国务委员兼财政部部长王丙乾的接见;1999年4月6日,作为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先进单位代表,我有幸参加了国土资源部的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汇报会,邹家华副总理听取了汇报。在会上,邹家华副总理再次肯定了义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做法;1999年11月1日至5日,受邀参加在杭州、宁波举办的全国土地集约利用市长培训班,自己陪同徐跃轩常务副市长介绍义乌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经验,时任国土资源部的主要领导肯定了义乌的经验。”
随后,全国各地的省市相关领导纷至沓来到义乌取经,义乌土地管理局每天要接待多批次参观取经团队。
1994年8月30日,全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义乌市分管副市长龚辉武、土地管理局局长朱海参加会议,并在会上介绍了义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经验。
其次是“土地整治”再次轰动全国。
对于“七山二水一分田”的义乌而言,改革开放后随着小商品市场的不断拓展,市场经济的持续繁荣,城市发展用地指标需求越来越大。
义乌土地管理局根据我市耕地后备资源,因地制宜地实施了“土地整理”工作。它的突出优点就是:把零零散散的土地进行集中整理后,形成“田成方、树成行、渠成网、路相通”的新局面,进而达到可增6%~8%有效耕地面积。
此举让义乌市人民政府获得了浙江省土地整理一等奖。同时,还得到了国家土地管理局的推广,联合国粮农组织奖励市政府资金2000万元、日产巡洋舰越野车一辆;国家、省土地管理部门追加义乌市2万余亩用地指标。
【图二】1999年,楼建国(左一)在全省标准农田建设现场会上介绍“义乌经验”
【图三】楼建国(一排右三)在全省标准农田建设现场会上领奖
2000年,时任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后任部长)孙文盛来义检查土管工作时,肯定了义乌的土地整治工作,并书写了《耕耘》《泉深水清》两幅题词勉励义乌再接再厉,不断创新谋发展。
三是开创了全国农田保护“异地划补”先河。
为解决义乌的社会经济、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巨大缺口问题,1999年10月,经市政府批复同意,楼建国向上积极争取农田“异地划补”政策,我市以每亩1000元的价格在省内兄弟县市开始基本农田保护“异地划补”工作,截至2024年底,通过异地划补,义乌减少了近14万亩的基本农田保护指标。此举既给后人开辟了一条越走越宽的“异地划补”的新路子,同时也得到了国家层面的认可。当然,这也为新疆粮仓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可以自豪地说,今天的义乌能拥有大城市的品位,其实是与“无中生有”地进行基本农田保护“异地划补”打下的良好基础是分不开的。
四是在环保部门任职为优势龙头企业发展当好了“店小二”。
2001年,楼建国任义乌市环保局局长。
任职期间,楼建国追求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战略,推进蓝天、碧水、绿色工程,同时注重经济发展,培育企业上新台阶。
由于国家多年来停止审批电镀、印染项目,义乌拉链、饰品、花边、服装、纺织、袜业为义乌的特色工业企业。当时上述产品的产出,企业都要通过长途跋涉去汕头印染,再运回义乌加工,这既影响了时间,又增加了成本,更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后劲,成了企业的后顾之忧。为此,楼建国带领机关各科(队)长对七大行业的主要企业作了为期一个月的调研,形成了《义乌市龙头企业配套排污项目的再思考》调研报告,并适时向市政府提出“扶持优势龙头企业做强做大”的总体思路,并恳请市政府同意环保局给优势龙头企业配套项目的意见。市政府批准该建议后,不失时机地为全市40家已具备配套排污项目的优势龙头企业配置了电镀和印染车间,为企业做强做大解了后顾之忧,并为企业进一步发展夯实了基础,探索出了一条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新路子。
【图四】1999年,楼建国(左一),随市长周启水陪同时任财政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楼继伟视察义乌首座污水处理厂
不仅如此,楼建国带领环保部门在较短的时间内还为义乌一大批烧煤企业解决了烟囱冒黑烟问题,城区大气污染得到了有效治理。
由此,1999年,楼建国被评为浙江省林业先进工作者;2000年7月,楼建国又被评为义乌市唯一的“金华市优秀共产党员”。有关楼建国兢兢业业、廉洁奉公的先进事迹,从其发表在2000年6月23日《义乌日报》第4版的《拓宽土地管理思路 推进现代化建设》整版体会文章中,就能看出他对义乌所做的贡献有多大。
2001年2月,义乌市土管局一位员工对楼建国在土地管理改革中搞出轰动全省乃至全国的几个“大动作”,评价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作为乡贤,无愧于杜村的蝶变
杜村位于东青溪源头,该村与后宅街道下金村、大陈镇红旗村毗邻。改革开放前,这里交通闭塞,就连农户的照明电灯至1978年才安装上。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作为杜村的乡贤,同样关注并关心着乡村的发展,以下四件事不难看出楼建国的桑梓情怀。
一是全村率先用上了山体自来水。1992年底至1993年初,楼建国协调义乌市给水办,为村里引进了山体自来水,进而使家家户户告别了挑水烧饭的日子。
二是协调交通及公路等部门,建起了苏溪至杜村公路,接着又协调市府办,邀请市长周启水入驻杜村调研民生问题。1998年底,周市长进驻杜村三天两夜,召开了相关部门一把手会议,解决了稠(城)下(金)线从杜村延伸到下金公路建设、有线电视开通、河道建设工程等一揽子问题。
三是协调苏溪镇和市土地整理中心等,投资五百余万元,在杜村实施了土地整理,使该村基本农田形成了“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的新格局,促进村容村貌发生了质的变化。
四是协助村干部协调多个部门,为杜村及五古山争取到了用地指标,为杜村2012年在全镇范围内率先启动“旧村改造”发挥了推进作用。同时,楼建国还帮助村干部协调林业、水利等部门,完善了旧村改造的前期配套工程。为省级“未来乡村”建设献计献策,协调水务、农业、市场发展集团等部门出钱出力,关心支持杜村“未来乡村”建设,为推动和促进“未来乡村”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图五】楼建国协助审阅《杜村村志》初稿
退休在家的楼建国说:“作为杜村的乡贤,理应为家乡的发展出一份力,否则,有愧于乡亲们对我的期望。”
资料来源:2000年6月23日《义乌日报》、义乌市土地管理局《硕果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介绍材料掇拾》、义乌市人民政府及土管局1999年至2001年相关文件
作者:胡木水
编辑:刘子琪
初审:毛林峰
二审:龚茜茜
终审:何琦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