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井映月光,岁月静悠长,乡村情更浓,井畔话家常。”悠悠古井,涌动着浓浓的乡愁。
古代有人居住的地方,村旁必然有古井趴卧,袒露着神秘而古老的韵味,长漫舒缓,静谧恬淡,埋藏人们深深的情感。岁月沉淀,井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村落最重要的生活设施之一,是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赖以生存,不可或缺,日常生活饮水洗漱的必然需求。草木枯荣,沧桑历遍,也是村落历史记忆和兴衰变迁的见证者。
倍磊陈大宗祠的二进堂的板壁下,有口八角古井,幽幽着落,四周木栏围绕,上有红棕色雕花木板盖着,周身包裹予以保护。宛如妙龄少女,羞涩腼腆,轻帘遮布,灵动细腻,更添忸怩娇羞。旁边直立的介绍牌子,确是落落大方,“五官端庄”,正脸相迎,颇为锁睛。上有记载:“大祠堂古井,井栏圈外呈八角,内壁圆形,高33厘米,井口直径42厘米,一侧铭刻着万历三十三(1605)陈祠造。民国以来,大祠堂创办学校,此井为师生主要水源,井水沾溉正如知识滋润,泽被深远。…井深约5.2米,甃甓上部仍用原石板与古砖,修旧如旧,水质依然清冽,视今忆昔,祠井共证沧桑。”古人依稀,利用地下充沛的水源,就近凿井开泉饮用,意义非凡,井口井栏的设置,也是相当隆雅庄重。因此,井圈形制各异,圆鼓形状,隐喻圆满。外呈八角,寓意四平八稳,吉祥如意。陈大宗祠的这口古井,是2021年开始宗祠重建后,在原址上得以完美修复,内圆外角,古井再现。
“青石砌井栏,碧水映天蓝,古井如明镜,照见人心田。”掀开木板盖子,井框雄浑圆厚,水质清冽透底,甘泉碧绿,有种冷峻玄妙莫测的气息,一股灵气喷薄而出,在空中缭绕升腾,形成独特的雾景。从上往下观看,井壁坚固,上窄下宽,仿佛是一座巨大的锥形容器,隐匿地葆,盛满千年陈酿,散发着醉迷的香馨。甃甓累累,砌砖可视,块块紧垒的古砖上,犹如镌刻着陈氏家族千百年来,兴旺辉煌的缕缕事迹,让后裔细细阅之味品,浩瀚宇藏其深奥的哲理。
陈大宗祠,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是敬宗睦族,聚族而居时代不可少的重要场所,世代延续的情感依托。民国时期,借助宗祠办学,教育后人,改造成“国民大成中心小学”,以后一直是小学的校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因年深月久的腐蚀失修,岌岌可危而被折毁。六七十年代,公社农业合作化时期,当时乡民有句口头禅:“你家小孩到祠堂里念书了吗?”是大伙能够安心在生产队田畈里劳作,小孩子安放最理想的场所。
作为小学,陈大宗祠里的这口古井,目目睹及,全校教职师生几百号人,生活用水等全都觊觎源自这里。井水清冽甘甜,润泽万古,朝朝暮暮的无私奉献,温馨鼓励着陈氏幼子们的心身,洗漱涤潋着后人们的心田,发挥了不可估量作用,集聚了难以逾越的功德。在这大祠堂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倍磊人的成长,是培育倍磊人的文化摇篮,精神食粮。从这里走出一批批杰出的人才,走向巅峰璀璨,相信每个倍磊后人杰士,不忘功德,都会对那时的古井风貌,记忆犹新,怀有某种深刻而无法替代的情感,激起更多人的牵绊与怀念。
“村头古井久无波,深浅沟痕岁月磨”。如今现代人的生活,基本与井挂不上勾,纵有自来水公司,经现代化消毒处理提供的自来水,但古井的那份乡愁,无论岁月如何流转,她都像一位慈祥的母亲,曾经滋养着我们的祖辈,那份亲情,永驻在人们的心坎中。
冬暖夏凉的古井,不仅是怀念的象征,更是村庄绵延不绝的灵魂,佑护着重檐下的子孙后代,生生不息。象征着凝聚力和家园的根脉,成为邻里乡亲温暖情义的纽带。
我不是倍磊村人,也没有进过陈大宗祠里读过书,念过学,但此情此景,使我联想起自己的童年,在前王村祠堂念书时的幕幕场景。记得八岁时读一年级,马上就要放暑假了,有天中午口干舌燥,跑到学校祠堂天井里头,那个所谓的“教师厨房”内去找水喝。平常都是有只半人多高,盛满井水的木桶,摆放架在四脚凳上(农用四尺凳),桶旁边放一只竹节罐制作的舀子,供学生们临时解渴之用。
天井里有口青石铺就的井台,台下石板光滑,长满青苔,旁边放只系着长长麻绳子的小木桶,打吊井水之用。当时只有我一个人进到里面去喝水,可我突发奇想,想要喝井里的水更觉凉爽,就拿着小木桶放下长绳子,往井里去吊水。方圆型井口下的水面,清晰地映照着我的小头影,小桶撞袭井水,荡漾起水波和圈圈涟漪。
当我吊着半桶水准备向上拉的时候,身后一位邻班的男老师吆喝一声:“你在干什么?”回头观望时,他疾步走到我的身边,顺手夺去我手中的麻索井绳,身躯轻轻的靠撞了我一下,使我踉跄地躲离井沿,老师又皱着眉头,低声地吼了一句:“你不知道这很危险吗?”我惊惶万状,忘记了口渴,一溜烟狼狈地逃回教室。后来那位老师告诉了我的班主任,我挨到了严厉的批评。当时很怨气,直到长大了点,想想真感恩那位男老师的关爱和负责,万一当时我掉入井里,岂不完蛋。这段往事,历历在目,永藏我心底至今。
祠堂学校里的那口井边,是我们同学们最喜欢玩耍的地方。冬季天寒地冻,井里却热气腾腾,好生奇怪,井水温和从不结冰;夏天室外炎炎烈日,一桶井水洒在身上,感到无比的清凉。小时候我非常喜欢听读“猴子捞月”,月亮掉进井里的那个故事,感觉既童趣又富有道理。对古井蕴含着深深眷恋,小孩时在村祠堂里读书的那段时光,启蒙教育,是我人生的启航,刻骨铭心的印记。
童年中所经历的事情,仿佛都雕琢在那时古井旁马头墙,斑斑点点的砖块上,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如今村中祠堂早已毁灭,消失的不复存在,更不用说古井和马头墙了。
幕幕童真,永不磨灭,在斑驳时光里,静谧无语,又像是在故乡的上空不断飘浮,清清晰晰,模模糊糊,宛如秋后撒落的树枝落叶,那么轻盈袅娜,美丽而闪烁,萦绕心间。抹不去的乡愁,星移斗转,根深蒂固,永恒依旧。
202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