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父亲,应该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具象化的人物形象,我也不例外,在我人到中年的时候,想记录一下我爸爸的生平。我出生在一个非常偏远贫穷的农村,我的爸爸在他三岁的时候就失去了他的父亲,他对自己的父亲应该都已经没有印象了,记不清长相甚至连轮廓都没有了,我奶奶奶一个人抚养他们姐妹四个长大。我的奶奶在我9岁的时候去世的,我印象里,我从来没有听到我的奶奶跟我抱怨过她的生活多么苦,她总是很坚强的生活,该做什么做什么,我也没看到我奶奶哭过,在那样的年代,集体生活,大家只能靠挣工分生存的年代,我觉得她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女性,独自抚养四个孩子长大多么的困难,可是她做到了,她还把我父亲跟伯伯都教育得非常好,虽然性格可能多少有点偶有偏激,但是已经是很好很好了。 说回我的父亲,他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长大的,听他描述,最开始他们住在一个小山坡上,只有他们自己一户人家,盖了个茅草的房子,环境如此艰难的情况下,我奶奶还是让他跟我伯伯读书,他一边上学,如果集体农活忙的时候,他就需要辍学去干活挣工分,不然没有饭吃的,就这样,他与我伯伯读到初中,实在是没有钱再读下去了,无奈辍学。后面政策开始改变,国家取消集体生活,开始分房子分地。房子是没有分到的,地一个人分了一份也没多少,地都是山地,也种不出多少粮食。茅草房子也无法住了,我奶奶没办法,带着他们往下面分到的地里间了个木头的房子,好在那时候自己分到的山林里面的树木可以用来盖房子,我爸爸的舅舅他们来帮忙修,也是因此我爸爸学会了木匠的一些简单的手艺。大概后面他们已经各自大一点了,我奶奶考虑到他们需要成家立业了,小木屋已经无法满足家庭,又带着他们重新修了一个三间的木房子,这个木房子伴随着我一直长大,我的所有的记忆都在这个房子里面。是一个三间的木头的房子,中间是堂屋,两边一边一间,两边的房子从中间隔开,再隔开,各自分成了3间,就有了四个房间,厨房与猪舍在旁边依主屋而建,基本上一个家的布局就形成了。 我的父亲在这个房子了完成了娶妻生子,度过了他的人生大部分的时间。父亲结婚后,奶奶就开始分家,父亲分得一间半,伯伯分得一间半,我的印象里,又重新砌灶台,做厨房,做猪舍,显得更挤了。父亲娶妻后,当时正是80年代,大家都去外面挣钱,但是我的母亲由于没有文化,加上体弱,我的父亲无法出远门,就在家里做了代课老师,这一代,就是25年。 我印象里,父亲几乎是无所不能的,他会剪头发,十里八乡的人从我小时候开始就总有人来我们家让我父亲剪头发,我父亲从不收取任何人的费用,说都是邻里之间,他也不是专业的,不好收费用。我父亲还会简单的木工,他有一整套的木工工具,家里的修修补补的东西,不需要别人帮忙,当然他也会给邻里修补,还会修电,哪里的线短路了,他会接上灯就重新亮了。他会写一手很漂亮的字,在那样艰苦又资源匮乏的环境下,能有这么好看的字我也很佩服他的。小时候我们的木头墙上,写了我们家的座右铭,我现在都很清晰的记得,上句是:不义之财不可取,正所之得不可丢。我的父亲秉承着这句话的,过着他的人生,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以前我总不懂,别的人如此的圆滑,见着不同的人说着不同的话,为什么我的父亲不这样,他始终一生都在做自己,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拒绝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很少人能做到一辈子都只做自己,这很难得。虽然可能会因此穷困潦倒,但是他的内心是富足的,如果让他拥有很多的不义之财,他应该也大抵是不快乐的。我们家庭条件一直都不好,但是我们的内心都很富足,我们从来没有抱怨过我们的家庭环境,我想是我的父母给足了我们足够的爱,所以我们的内心也是丰盈的,富足的。如今,我的父亲已到花甲之年,房子已经重新修过了,他还是保持着他一贯的人生风格,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衣服整理得整整齐齐,看看他喜欢的书,尽管他的一生几经生死,总归都是过去了,我想,他回顾他的一生,应该也是丰盈富足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