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窗外的鞭炮声渐渐稀疏,年味在初春的寒意中悄然散去。案头的茶已经凉了,我却浑然不觉,仍沉浸在陶渊明的《饮酒》诗中。这个春节,我像一只蛰居的老蝉,在书页间找到了自己的节奏。
记得年前,也曾犹豫是否要多走动走动。可转念一想,何不趁这难得的清闲,好好梳理一下自己的心绪?于是,除了必要的拜年,我便闭门谢客,在书房里开辟出一方天地。
起初,确实有些不习惯。手机不再频繁震动,微信里少了你来我往的拜年信息,连空气都显得格外安静。但这种安静很快就被另一种热闹取代——那是古人的絮语,是诗词中的悲欢离合。我翻开《唐诗三百首》,仿佛打开了一扇时空之门。
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沉郁,王维的空灵,一个个从纸页间走出来。我时而与他们举杯对饮,时而听他们诉说心事。最令我着迷的是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种豁达的人生态度,不正是我此刻心境的写照吗?
在古人的启发下,我也提笔写下自己的感悟。窗外的阳光斜斜地洒在纸上,墨迹未干的字迹泛着微光。写累了,便起身踱步,口中念念有词地背诵新学的诗词。有时一个下午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过去,直到暮色四合,才惊觉时光流逝。
最难忘的是除夕夜。当万家灯火亮起,鞭炮声此起彼伏时,我却在灯下读着《红楼梦》中的元宵诗会。贾府的热闹与我的清寂形成鲜明对比,却让我体会到另一种年味——那是穿越时空的文化韵味,是心灵与古人的默契相通。
八天假期,我写了十几篇诗文,背了二十多首诗词。这些数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找到了久违的内心平静。就像陶渊明笔下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种独处的乐趣,只有静下心来才能体会。
如今假期结束,回到工作岗位,那段独处的时光却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它让我明白,热闹固然可喜,但独处亦有其趣。随着年龄的增长,子女长大的离开,独处必然是老年时的主要生活方式,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做一只"蛰居的老蝉",在自媒体里,在书页间寻找心灵的栖息地,未尝不是一种智慧。
茶凉了可以再续,但这份独处的感悟,却会像陈年佳酿,愈久愈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