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
查看: 3169|回复: 1

【“六义”义乌 . 孝义】商都文心何处寻 孝义长河润乌伤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26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万

主题

4万

回帖

44万

积分

实名认证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447632
金钱
256943
威望
16237
精华
11
注册时间
2015-5-5

K歌达人

发表于 2025-3-19 08:30: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浙江
本帖最后由 一星微光 于 2025-3-19 08:36 编辑








来源:义乌发布







开栏的话 |




义乌是浙中母县、八婺肇基,有着2200多年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古迹遗存、文献典籍、民俗技艺等文化资源灿若星辰。今年“新春第一会”上,金华市委常委、义乌市委书记叶帮锐强调:义乌,义字当头、义利并举、义在利先,是一座忠义、节义、仁义、孝义、侠义、信义“六义并举”的城市,一座有情有义的城市。




文化基因,决定了“何为义乌”。文化解码,是探寻“这些文化标识为何会出现在义乌,义乌又何以成为义乌”的过程。




为了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我市正倾力推进“‘何以义乌’文化解码工程”,体系化、深层次挖掘“义”文化等义乌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刻诠释“何以义乌”,全力打造中华文化新地标。




为此,《义乌商报》在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与市委党史研究室等部门联合推出“有情有义 世界义乌”之“六义”专栏,溯源义乌“六义”文化的历史脉络,寻找城市的根和魂。






微信图片_20250319081407.jpg
《义乌商报》3月11日3版整版刊发↑






千经万典,孝义为先。




“邑名因孝行,千载共流芳。”义乌以“孝乌”命名,“孝义”是义乌的文化之源。两千多年来,孝义文化在义乌代代相因,已植根于灵魂深处。
“据《义乌县志》记载:秦有颜乌;汉有杨乔;三国有骆俊、骆统;唐有骆宾王;宋有徐侨、宗泽、陈熙晋、黄净德、石子定、楼斗南、楼蕴;元有朱震亨、黄溍;明有王袆及王绅、王绶父子,陈思任、商节……清有朱之锡、胡之翰、骆宁桢、陈无咎、陈幌、王应麟、金汉鼎、楼景联兄弟、陈世耀等。有的事亲居而养乐,有的事亲病则致其忧,有的事亲丧哀而祭严,有的因事亲而务实且成就大业,有的父母在不远游,有的以德报怨,有的舍身救亲,还有践行父母遗愿等。一个个有血有肉、有声有色、可传可承、可述可学的孝举,谱写了一幅幅璀璨夺目的孝义图,成为中国孝义文化中厚重而闪光的一页。”义乌市作家协会主席何恃坚在《孝义文化延千年》一文中总结道。






微信图片_20250319081416.png
颜乌Q版形象。




“颜乌的传说”漂洋过海




在一幅幅璀璨夺目的孝义图中,颜乌尽孝的故事久传不衰,闻名天下。2023年1月,《颜乌的传说》入选第六批浙江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王欣登所写的《孝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刊登在《义乌史志》期刊上。文中较为详细地描述了“群乌葬颜乌”的传说——




战国时期,孔子的贤弟子颜回的后人,从鲁国南迁越地。其中,颜凤夫妻和他们的儿子颜乌,在一片荒地上建房安家,垦荒种地,培育庄稼,饲养家畜,辛勤度日。一家人过着勤劳而快乐的生活。不久,颜乌的母亲染病故去,年幼的颜乌与父亲相依为命。颜凤以祖宗颜回安贫好学的精神教育儿子,教他识字读书。颜乌聪明、善良而孝顺,见父亲日渐年老,总是抢着干重活脏活。从田间回到家,颜乌烧好饭菜,先捧给父亲吃,等父亲吃好了,才动筷子。夏天,每晚为父亲打扇驱蚊;冬天,用自己的身体温暖被窝后,再请父亲安睡。




有一天,颜乌看到一只受伤的小乌鸦,落在地上不停地叫唤。颜乌把它捧回家,细心地疗伤、喂养。小乌鸦康复了,颜乌把它放回蓝天。这只乌鸦记着救命的恩人,常常带着成群的乌鸦,在颜乌家前后盘旋。颜乌父子特意撒粮喂养它们,鸟儿成了他们的好朋友。




平静的日子过得很快,颜乌长大了,但父亲更加衰老了。不幸终于降临,颜凤因病去世。悲痛的颜乌,几次哭得昏倒在地。因为附近没有人家,颜乌只能靠自己安葬父亲。他用工具挖掘墓穴,土质坚硬,树根野草丛生。挖呀挖呀,工具坏了,他只好用手挖。挖了三天三夜,他的两手已经血肉模糊。悲痛、劳累、饥饿,颜乌晕倒在地。








微信图片_20250319081426.png
颜乌跪地徒手掘土葬父,孝行感动上天,鸦群盘旋于左右。




颜乌的孝行感动了乌鸦,当年被救治的那只乌鸦,带领一大群乌鸦,飞临颜乌身边。它们帮助颜乌衔泥筑坟。一次次啄泥,鸟喙磨破了,流血了,坟堆上是一粒粒红色的泥丸。颜乌父亲的坟终于建好了。乌鸦们渐渐离去,可是,不久又飞了回来。原来,颜乌因过度悲痛、劳累,竟死在父亲坟边。乌鸦们又衔泥掩埋了他的遗体。




这个“孝德感乌”的感人故事流传甚广。据考证,日本京都大学图书馆藏的一本不知名的《孝子传》中,也记载了颜乌的故事;我国北方一个豪族的墓地里,也发掘出乌鸦助孝筑坟的画面,足以证明颜乌的故事早已成了一个著名的文化典故。




乌伤县以孝子颜乌得名,早已渗入百姓的思想深处。义乌文史专家傅健细考典籍,还发现多种版本,除“群乌葬颜乌”外,比较典型的还有“群乌衔鼓”“群乌助葬”之说。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始皇平定江南后,始置乌伤县,自新朝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起,曾一度改名为乌孝,到光武帝时又恢复为“乌伤”。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起称义乌,至今未变。




南宋理宗时,丞相乔行简(东阳人)为弘扬孝德,奏请给颜乌立庙奉祀。理宗赞许,赐庙名“永慕”,俗称“孝子庙”。俗传,历代义乌县长官、县学教谕、生员,都把颜乌孝德作为教化县民的教材。新县令或知县上任,首先要到孝子墓祭奠,“礼容甚肃”,并为孝子墓添土,作为教化民众的一项首要措施。孝子墓越堆越大,到明清,像一座小山。民国年间,每年可以樵采五六十捆柴薪。





义乌孝义名人灿若星辰






颜乌的传说不仅给出了义乌县名的来历,更将孝义积累成一种道德文化传承,年复一年,代复一代,春风化雨,深入义乌人骨髓,流淌于义乌人血脉。




在义乌史志人施章岳所著《义乌孝义文化的发轫与绵延——从古代义乌名人说开去》一文中列举了不少“义乌孝子故事”。






微信图片_20250319081442.png
楼蕴筑起母亲的坟冢。




宋朝的楼蕴,十分孝顺,母亲亡故守孝期间孝行表现有三:一是结庐墓左;二是日负土筑冢,自课三十肩;三是废栉沐,盐酪不入口。其不食盐的行为是古礼仪中作为孝道的一种规矩,因为仅以素食守丧还不足以表达孝心,只有不食盐,“断诸滋味”方显孝心之坚贞。而此规矩,到了宋代已少有人遵守,但楼蕴依然坚守。楼蕴守丧不食盐酪的事迹,在许多史籍中作为孝义代表的经典案例被选录宣扬。




而义乌古代四大家之医学大家朱丹溪,之所以能成为神医,则是因为亲人离世之后历经磨难的凤凰涅槃。




微信图片_20250319081449.png
朱丹溪深夜照顾生病的母亲。




朱丹溪是个读书人,“人之行,莫大于孝”的伦理观念,扎根在他心中,视尽心奉养父母的孝亲行为作为自己的大孝。起初,他像古代任何一个读书人一样,希望能够通过科举博取功名。可是在他30多岁时,母亲因长期操劳患上“脾疼”,四处求医仍不见好转。面对深受疾病折磨的母亲而自己又无能为力,由此他立志学研医术以解除他母亲和天下母亲的疾病。为寻访名医,他渡钱江、上吴中(今江苏苏州)、转建业(今南京),跨浙、苏、皖三省,得知杭州罗知悌医术高明,亲临拜师。岂料十次求见,均被拒之门外。但丹溪心诚志坚,每日拱手侍立罗家门前,风雨无阻。罗知悌深为感动,终收为徒,授以名家学说。丹溪成为中国医学史上医理并通的医学巨匠。




清朝朱之锡“三延母柩归故土,君亲并重赛禹风”的故事,更是堪称古往今来义乌孝义文化的典范。




清顺治年间,黄、淮两河水患严重,漕运受阻,严重阻碍清政府的生命线。清廷清醒认识到,国家大事在于治理水患。危难时刻,朱之锡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河道总督,担当起治理黄河、淮河水患的重任。面对水患,朱之锡奋勇当先,身先士卒。他驰驱南北,深入两河沿线,夏天不张伞,骑马暴晒于烈日之下;冬天不穿皮袍,奔波于霜雪之中。沿河巡查,或露宿于野庙,或荒野里坐待天明,积劳成疾也不告假治病。他殚竭心力治河,唯独无法分身侍奉随身的老母妻儿。




微信图片_20250319081456.png
黄河岸边,朱之锡独坐案前,提笔上疏,恳请归葬母亲。




顺治十五年(1658年)二月初七,朱之锡母亲病故。根据朝廷的孝制,朱之锡于二月十一日首上《丁艰疏》,请求扶柩回义乌安葬母亲。可是顺治帝却颁旨朱之锡:“河道关系重大,卿以才品特简,着即在任守制,不必回籍。”朱之锡在尽忠尽孝不能两全的公私矛盾交织中,以公为重,打消了回乡治丧的念头,带着丧母的悲痛,依然尽职尽责,亲历河务。河务暂告一段,他因母停柩在署,举目伤心,又别无亲子可以执绋,而义之难安的思虑于母逝一月半之时,再次向朝廷上《泣陈守制疏》,请求扶柩回义乌安葬母亲。可顺治帝又以“河务重大,知卿才堪总理,前已有旨慰留,着遵行,不必再有陈请”这种不能违抗的圣旨,不让之锡扶母柩归葬。朱之锡只能强忍悲痛,公而忘私,待处理完重大河务公事后,出于“人之大伦,君亲并重”的道义,至母逝七个月之后,第三次向朝廷上《吁请终制疏》,请求准予扶柩归葬母亲。但顺治帝仍以“河道重务,正资料理,卿仍遵前旨,勉留视事,不必再行陈请”为由,予以劝说,不让他离任回乡守制。朱之锡想到沿河人民的安全,治河责任的重大,只能吞声饮泣,忍住巨大的悲痛。直至顺治十六年(1659年)十一月,母丧后的第二个深秋,朱之锡四上《哀思归葬疏》,以孝治天下为本的顺治帝,终于颁旨:准假数月,让朱之锡扶母柩归葬义乌。




朱之锡三延送母柩返故土的孝道,与为社稷为百姓尽忠尽职的大德,堪比古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之禹风,让朝廷百官和全国百姓赞叹不已。朱之锡因河务累死任上,英年早逝,沿河两岸人民奉其为“河神”,称为“朱大王”,立庙祭祀。朝廷也给朱之锡莫大的荣誉,追封他为“助顺永宁侯”。




微信图片_20250319081504.png
“孝德感乌”照壁(资料图)




纵观义乌古今,如楼蕴、朱丹溪、朱之锡一般,有孝名留世的人历代不乏,尤其历代名人更是躬修孝德,多存口碑史记,常励宗族乡里。由孝而行义,成了义乌这方热土的文化基因,更是义乌人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







来源 | 义乌商报
作者 | 左翠玉
AI制图 | 陈秋池 王怿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26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万

主题

4万

回帖

44万

积分

实名认证会员

Rank: 8Rank: 8

积分
447632
金钱
256943
威望
16237
精华
11
注册时间
2015-5-5

K歌达人

 楼主| 发表于 2025-3-19 08:48: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浙江
由孝而行义,成了义乌这方热土的文化基因,更是义乌人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
本帖点赞记录
点赞给态度,登录/注册 就能点赞
一星微光 +1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义乌稠州论坛

关注公众号

下载客户端

客服热线:9:00-16:00

0579-85099500

公司名称:义乌好耶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浙江省义乌市人力资源产业园10楼

浙B2-20070208-3
浙公网安备 33078202000157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723号
Copyright © 2025 义乌热线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