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中故事会》第17讲:重现义乌改革发展的智慧之光

乙巳蛇年春分时节的3月23日,世界小商品之都的义乌天气温度已跃升27度,正是春和景明春意盎然。
是日,《浙中故事会》第17讲在义乌大酒店如期举行。此次《浙中故事会》的主题聚焦于义乌改革发展进程中一项关键的创举——义乌市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这在全国县市中首开先河。今日故事会邀请的主讲嘉宾冯志来先生作为这项改革的亲历者和推动者,对其中的艰难、艰辛是最清楚不过。
中国商业联合会原副会长骆毓龙,义乌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楼林禄,义乌市政府原副市长楼初阳,金华市自然规划局原副局长毛智勇,金华市科普作家协会顾问朱跃望,义乌市文联副主席、义乌市作协主席何恃坚,原义乌电视台副台长龚昌明,义乌市围巾行业协会会长何海美,义乌大酒店副总经理周淮文,义乌市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黄庆平等来自不同领域、有着丰富阅历的嘉宾们,为这场故事会增添了浓厚的氛围。
活动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六届理事会副秘书长兼科学文化交流委员会主任,金华市科普作协主席何建农先生主持。
他的开场白道:以“春天喜事,盛世故事;万年义乌,世界商都”为引,阐述了讲好中国故事、义乌故事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在加快构建中国话语的当下,深入挖掘故事中蕴藏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能有效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彰显中华文化影响力。义乌今年特别强调讲好故事,而这需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让大众明白故事里的历史脉络和科学哲理。“讲好”故事,不仅要靠真情动人,更要用故事中的观点、理论、思想说服人。
何建农先生深情回忆了与冯志来先生的相识相知,满是敬佩与感激。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应冯老师相邀从义乌市财贸办公室调到义乌市经济研究中心(体改办)工作,后来还一同参加全国政协工作会议。在工作中,冯志来先生严谨的工作态度、敏锐的洞察力和前瞻性的思维,都让何建农先生受益匪浅。
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中,主讲人冯志来先生走上台前。
冯志来先生讲述了思考和推出这项改革举措的时代背景和意义。他说道,当时的义乌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城市建设急需资金,传统的土地使用方式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不仅能够为城市建设筹集资金,更能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这一改革举措,是义乌在发展道路上的一次大胆尝试,也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冯志来先生详细讲述了实施这项改革的简要过程。改革初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社会上对这一改革存在疑虑和担忧,部分人对土地有偿使用的概念并不理解。为了推进改革,冯志来先生和他的同事们深入基层,广泛宣传改革的意义和好处。他们制定了详细的改革方案,从土地评估、出让方式到资金管理等方面都进行了周密的规划。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调整策略,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冯志来先生介绍了改革的成效和作用。通过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义乌市筹集了大量城市建设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等方面,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同时,改革也促进了土地市场的健康发展,吸引了大量投资者,为义乌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项改革不仅在义乌取得了成功,还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在主讲与现场观众互动交流环节,大家积极举手,纷纷走到台上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有人对改革过程中的细节提出疑问,冯志来先生耐心解答;有人对义乌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议,现场气氛热烈而融洽。交流时间虽然短暂,但每一个发言都充满了对义乌的热爱和对改革发展的关注。
今年4月30日,是冯志来先生90岁诞辰纪念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大家齐聚一堂,举办《浙中故事会》一众有情有义的一众义乌人提前为他老人家过生日。
义乌市市场发展研究中心和金华科普作家协会同仁精心为冯老拟写了寿联:“大梦先觉存逸志,小康九如祝颂来”,表达了对冯老的深深敬意和美好祝福。随后,精美的蛋糕被送上台,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人们分享蛋糕,共同祝愿冯老健康快乐,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有人说,冯志来先生在义乌可谓是传奇般的存在。
回溯到1962年,彼时的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探索阶段,各种新的理念和思想在这片土地上碰撞。冯志来当时只是义乌区农技站的一名普通兽医员,每日与牲畜为伴,工作平凡而琐碎。然而,他却有着一颗对国家命运和社会发展深切关注的炽热之心。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深入研究经济问题,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和资料,对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在深入调研和思考的基础上,冯志来提出了与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中第一次系统阐述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相近的《半社会主义论》。他敏锐地察觉到,当时的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一种新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半社会主义论》详细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阶级状况以及发展方向,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观点和建议。他勇敢地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寄送到中共中央,希望能够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然而,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说真话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冯志来因为这份大胆的理论阐述,遭受了不公待遇,被贴上了各种标签,受到了批判和打压。他的生活陷入了困境,从一个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有志青年,变成了一个被边缘化的人物。在接下来的20多年里,他无声无息地生活着,忍受着外界的误解和压力,但他内心对真理的追求从未停止。
转机出现在1982年5月,原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到任后,展现出了非凡的胆识和魄力。他不拘一格用人才,敏锐地察觉到了冯志来的才华和价值。在谢高华书记的支持下,冯志来从兽医岗位调到县农业局机关任职。这一调动,不仅改变了冯志来的人生轨迹,也为义乌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到了新的岗位,冯志来如鱼得水,他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充分运用到工作中。凭借着出色的工作能力和对经济问题的深刻理解,他先后担任义乌市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义乌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义乌市市场研究会会长,市政协副主席等职务。在这些岗位上,他积极推动义乌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义乌的发展出谋划策。
冯志来先生对义乌市场的发展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贡献。他深知,义乌要发展,必须走市场化的道路。在担任相关职务期间,他积极推动义乌市场的开放和发展,鼓励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发展,为义乌市场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3年9月,在陕西西安举行的全国政协工作会议上,原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朱厚泽同志欣然为冯志来文集题词“以商兴市”;时任义乌市市长毛光烈也为文集命笔题词:“最佳的主意来自实践”,这无疑是对冯志来先生工作的高度认可。

何建农先生在是次活动最后表示:面对AI时代和网络信息的骤增,科学真理尤其需要理论阐释和普及。义乌有信心干好实事,也应该有信心讲好义乌故事。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只要充满情感、客观、科学、真实地讲好故事,故事就会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这场《浙中故事会》,不仅让人们深入了解了义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的故事,更让大家感受到了义乌改革发展过程中,像冯志来先生这样的先驱者们的智慧和勇气。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义乌将继续书写更多精彩的故事,向着更加辉煌的明天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