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是义乌的后花园"的赞誉尚未落音,"义浦同城"的佳话已随春风漫卷。双城往来宛若邻里闲庭信步——自义乌闹市驱车不过一盏茶的功夫,便踏入浦江黄宅镇的山水画卷。时值仲春(3月20日),应洪其潢老师盛情相邀,终得探访心驰神往的官岩秘境。


官岩山古称康侯山,别号螺峰,海拔虽仅391米,却尽显丹霞风骨。赭(zhe)石玄岩层叠如染,南坡峭壁森然似剑指苍穹,北麓圆硕巨岩宛若天外陨星。移步换景间,东坡如宝钟覆地,西岭若云鬟(huan)轻绾(wan);更有奇峰侧首如哲人沉思,远眺则化作雄狮踞守,昂首欲饮天河之水。整个官岩山景区有崖壁、官岩寺、胡公祠、薄刀弄、鹫峰亭等十几处景点组成。
半山腰云雾缭绕处,官岩寺凌空嵌于赤壁丹崖,黄墙碧瓦与赭色山岩浑然天成。晨昏之际霞光漫染,整座庙宇恍若悬于云端的玄色冠冕,应和着"官岩"二字的天成妙趣。这方千年梵刹沐唐风宋雨,檐角铜铃犹在诉说:山以寺名,寺借山势,本就是造物最精妙的联句。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官岩嶙峋岩壁间,时有飞石惊落之险。传闻某日危崖崩裂,巨石若陨星坠地,直扑山下跪拜祈福的善信。千钧一发之际,竟有青铜古鼎凌空倒悬,将崩岩稳稳承托。石未伤及分毫香火,鼎中却蒸腾云气,恍若天道垂悯,以玄奇之力化去这场血光之灾。至今山道旁仍见巨鼎微倾之姿,鼎沿青苔斑驳间,似凝着当年信徒们劫后余生的震颤与敬畏。

古刹官岩寺踞山已逾十七个世纪,其梵钟初鸣于佛法昌隆的南北朝。洪老师讲述时,指尖似能触到梁柱间流转的岁月——鼎盛时整片山坳皆为佛光笼罩,四十余座殿阁沿溪流次第铺展,黄墙碧瓦与苍松翠柏相衔,暮鼓晨钟之音可随香客脚步绵延三里不绝。
官岩寺的胡公大帝殿,是浙中一带民间供奉的神明,胡公之于浦江、永康、金衢地区,乃至整个浙江的老百姓,相当于妈祖之于福建台湾人,黄大仙之于香港人。在浦江的春节习俗中,亦到处可见“胡公”的痕迹,如正月初一官岩山拜胡公,元宵前后各地的“迎胡公”等等

胡公并非帝王,更非神佛,其人乃是北宋名臣胡则。虽不过一介血肉之躯的朝廷官员,却在浙西大地享有千年香火。浦江县内胡公庙宇星罗棋布,尤以官岩山巅的胡公祠最为恢弘。每逢正月初一,浦江百姓必踏霜履雪登临官岩,于缭绕香火中祈愿年丰岁稔、阖家康宁。这般世代传承的祭拜,与其说是求神问佛,毋宁说是百姓对良吏贤臣的永恒追怀——毕竟香火缭绕处,承载的从来都是民心向背。


回溯胡公生平,其最令万民感佩者,当属任三司使时犯颜直谏,奏免衢、婺两州身丁钱之事。此税苛酷如虎,压得浙中百姓"生子不举",胡公一纸奏疏消弭民瘼,活人无算。百姓饮水思源,遂自发立庙奉祀,自此开启"由人而神"的传奇。更兼其晚年退隐方岩,鹤氅云履隐于林泉的仙风道骨,终使胡公信仰化作穿越时空的精神图腾。
民间尚有另一传说:北宋靖康年间,金兵南侵,朝廷为充军饷横征暴敛。有兵部侍郎胡则者,不忍江浙民生凋敝,竟冒死焚毁户籍黄册,令朝廷无从征丁。此举虽犯欺君死罪,却保住江南万千青壮。胡公遁迹山野,初栖铜山岩,后隐永康方岩坐化。江浙百姓感念其德,遂成"十八岁丁壮必拜胡公"的古俗。此说虽与正史记载的胡公事迹存在时空错位,却恰印证着: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凡为民请命者,终将在岁月长河里升华为永恒的神明。
官岩山的山径未经人工雕琢,嶙峋的天然石块错落铺展成蜿蜒的步道。行走其间,足底能感受到岩石粗粝的肌理,茂密的野草与灌木簇拥着道路边缘,将山路与苍翠的山坡连成浑然天成的画幅。整条山道保持着原始地貌,仅凭徒步者踏出的痕迹引导方向,每一步都需要专注地寻找落足点,在自然赋予的野趣中体验最本真的攀登乐趣。
行走在官岩山的山径上,感受着自然的野趣与历史的沉淀,我不禁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敬畏与向往。官岩山不仅以其秀美的风光吸引着游人,更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间信仰传承着千年的精神图腾。这里,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交融,是历史与现代的和谐共生。
文/詹雪芬
摄影/王军生 王秀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