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笙笙读诗壹白文汇》第95期:
赵四海老师这首的《一个人在义乌的郊外》,是一首充满乡愁的诗。诗者用真挚的情感表达,描绘了一个游子在异乡的孤独与思念,以及对家乡的深深眷恋。这首诗让我感受到了一种人性的温暖,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
阅读这首诗,我仿佛能感受到诗者在义乌郊外的那份孤独,以及内心深处对家乡的深深眷恋。诗的开头:“其实只要一放假,我就想回家/并用很多种方式回到村庄/回到麦穗饱满的田间”,它就如同一声叹息,道出了无数游子的心声。家,永远是那个让人魂牵梦萦的地方,无论身在何处,只要一放假,心中就会涌起对家乡的思念。然而,诗者却无奈地发现:“直到现在都没有一列开往村庄的/列车”,这句诗如同一声轻轻的叹息,带着一种淡淡的无奈与遗憾。这种无法回到家乡的无奈,让乡愁变得更加沉重。诗者渴望回到家乡,但现实中却没有一列能够直达的列车。这种无法抵达的渴望,让乡愁变得更加沉重。它不仅仅是对物理距离的无奈,更是对心灵归宿的渴望。
“所有人都知道这种移动的乡愁/在拥堵的旅途中是徒劳的”这句诗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普遍的无奈。乡愁,是一种深深植根于人心的情感,它在每一个游子的心中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在拥堵的旅途中,这种对家乡的思念显得如此无力,甚至有些徒劳。而“移动的乡愁”,是一种无法安放的情感。它随着游子的脚步漂泊,却始终找不到一个可以停靠的港湾。诗者在这里表达了对这种无奈的深刻认知,他知道,尽管乡愁如此强烈,但在现实面前,它却显得如此渺小。“众多人选择义无反顾/而我又一次堵在城市的郊外”许多人选择义无反顾地踏上回家的路,哪怕旅途再艰难,哪怕路途再遥远。然而,诗者却只能停留在城市的郊外,无法迈出那一步。这种对比,让诗者的孤独显得更加突出。
然而:“义乌的郊外是孤独的”,这句诗如同一把刀,直直地刺入了诗者的心灵深处。这句话点明了诗者所处的环境。义乌,一个繁华的商业城市,但对于诗者来说,这里却充满了孤独。这种孤独,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孤立无援,更是心灵上的无处安放。诗者在城市的边缘,感受到了一种被遗忘的孤独。诗者在这里描绘了一个游子的形象:他渴望回家,却无法迈出那一步;他渴望融入城市,却始终无法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这种孤独,让他在城市的边缘徘徊,无法找到心灵的归宿。
当诗者在诗中提到:“终于,可以不去骑五公里单车/不去赶官塘站第一班地铁/不去,中途换乘并穿过/一条匆忙的马路”这些细节,描绘了诗者在城市中的忙碌与奔波。每天的通勤,繁忙的工作,让诗者疲惫不堪。然而,这种疲惫并没有让他放弃,反而让他更加渴望回到家乡,回到那个可以让他放松的地方。接着“也不用,去爬第五层楼/去面对更多琐碎的工作”这句诗让我感受到了诗者对生活的无奈。在城市中,他不得不面对琐碎的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而回到家乡,他可以暂时放下这些负担,享受片刻的宁静。
诗者对家乡的眷恋,贯穿了整首诗。他回忆起在乡下的生活:“就像在乡下可以丢掉手里的农活/捡拾一顶用麦秸编织的草帽/挡在脸上,让初夏的夕阳/撒在疲惫的余生”这句诗充满了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怀念,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对自然和宁静的渴望。这种画面,充满了宁静与安详,让人感受到一种对生活的淡然和对自然的亲近。在家乡,他可以暂时忘却城市的喧嚣和压力,享受那份属于自己的宁静。“而那个小小的村庄站台,此时却被/归来的乡愁预定一空”,这句话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无奈。诗者知道,尽管他渴望回到家乡,但现实中却无法实现。这种无奈,让他更加思念家乡,思念那些曾经陪伴他成长的人和事。
而诗文的最后:“这个五月,父亲只能一个人/和我一样的孤独,并收割/这五月的庄稼……”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在异乡漂泊,感受过那种孤独和无奈。这句诗是诗者对父亲的深深牵挂和愧疚,诗者知道,父亲在家乡独自面对农活,而自己却无法陪伴在他身边。这种孤独,不仅仅是父亲的孤独,也是诗者的孤独。他们虽然身处不同的地方,但内心的感受却是相同的。诗者和父亲,虽然相隔千里,但他们的心却紧紧相连。这种孤独,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孤独,更是心灵上的孤独。他们都在思念对方,都在渴望彼此的陪伴。诗者通过这段文字,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人性温度。他没有抱怨,也没有愤怒,只是用一种近乎平静的语气,诉说着内心的孤独与眷恋。
读完这首诗,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我们身在何处,家乡与亲情永远是我们心灵的归宿。虽然我们无法时刻回到家乡,但我们可以通过回忆和思念,让家乡的温暖陪伴我们度过每一个孤独的时刻。诗者通过文字,将自己的亲情化作了一种力量,让我们在异乡也能感受到那份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