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台州府城老街》
楼洪民
这次路过临海,专门带着妻子到台州府城紫阳老街逛了一趟。
初夏的五月早晨,清凉而舒爽,和熙的阳光,在薄云的遮挡下,轻柔地洒在台州府城紫阳老街仿古房墙和青瓦屋顶上,唤醒了这座古城的人们,稀疏的人流,渐渐多了起来。
戴着一顶宋朝乌纱帽一身夏衣的中年守街人,微笑地欢迎着我们的到来。
台州府城紫阳老街,其历史可上遡到北宋时期,至今仍保留着宋制里坊格局,街道全长约1080米,宽5米,呈南北走向,贯穿旧台州府城延伸出大小25条街巷,青石板铺路,两旁店铺林立,保留着宋代遗风和明清格局,是浙江省内历史悠久,长度最长,台州府历史上最繁华的一条商业的街区,它因纪念道教南宗始祖张伯端(号紫阳真人)而得名。
行走在古街上,可目堵街道两旁错落有致的明清建筑风格,木质门板窗户显现着古色古香的韵味,二排屋檐下,挂着长长的红灯笼,它在街风中轻轻地拂动,在阳光的交织下,增添几分热闹繁华的气氛。
游客逐渐增多,街道两侧的店铺陆续开门迎客,各种传统手工艺品店,当地风味的小吃店,馄饨,海苔饼,麦饼,煎包,面条,粉干等等,琳琅满目。招呼声,询价声,吆喝声,谈笑声,相互交织在在一起,开启了市井商业交易的乐章。
在妻子排队买新出炉的海苔饼时,我被右侧一座其貌不扬的古朴的建筑所吸引,大门上方挂着一块黑色字体“朱自清故居”的牌子,我顿生惊喜,快步跨进了展室。
数间故居里阵列着朱自清用过的物品,有书桌,笔墨和一些珍贵的手稿,书籍与照片。其中,有一间书室,展览着朱自清在临海教书生活时,所写的许多诗歌,散文,书信往来的展品,显现着朱自清当年在这座古城的生活经历,创作场景,以及他对文学的执着追求与美好生活的向往。
陪同妻子继续向南漫步,一幢民国时期的二层木结构四合院建筑,设立中国人民银行台州支行旧址,出现在眼前,这座已被改造成临海金融博物馆的老宅,展示着民国期间的历史展品,有古老的账本,算盘,不同时期的货币,存出钱柜,金银品计量,兑现处,交易柜台,第一代到第五代人民币的演变历史等实物。
走到中街,流动的人群,开始繁华起来,街边的小吃摊,弥漫着诱人的香气,蛋清羊尾,海苔饼,扁食麦饼,烧烤等各种台州特色小吃越来越多。
在繁华热闹,熙熙攘攘的古街上,我和妻子俩人,一不小心,被密集的人群冲散。从此,我就象随波遂流的一叶扁舟,跟着人流往兴善门方向走动。
许久,妻子来电,兴善门外要举行开城门仪式。我一听,感觉这可是有生以来难得一见的邂遇,千万不能错过。
作为台州古城的特色文化活动,兴善门城门外广场上,早已吸引了无数游客,里三层外三层,静静地等候着观看。
台州府城的开城门仪式是其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古老的仪式重现古代城市的开启场景。
仪式定在午时初进行,古老的城门紧闭,身着甲胄的士兵整齐列阵,以古代人与近代名人相继出场对白吟诗的独特文化与礼仪,喜迎四方的来宾。
轻快优美的声乐,高亢激昂的台州府城历史名人的对白,涌动着干年历史文化的血脉。
杜甫游览山水海城,曾写下“台州地阔海冥冥,云水长和岛屿青”的动人诗句。
戚继光登临古城墙,生出“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的无限感慨。
文天祥造访海天胜境,阅尽“清声随地到,直节与天通”的雄浑气概。
骆宾王《久客临海有怀》,以其刚健风骨的诗句,令人无比动容。
天涯非日观,地望星楼。
练光摇乱马,剑气上连牛。
章湿姑苏夕,叶十洞庭秋。
欲知凄断意,江上涉安流。
朱自清的散文名篇《匆匆》,通过自然意象的排比,留下了不朽的感慨。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再来的燕子,可能是另一只燕子,再青的杨柳,想必是另一抺青绿,再开的桃花,必定是另一朵花…。”
是的,相遇如诗,一眼百年,刹那永恒。人生中能夠相遇在一起,那是千年蓄积的缘份。
朱自清富有哲理的散文诗,让人共呜。
是啊,我们的人生旅途,何尝不是过眼烟云,跟随着匆匆的岁月,在生命的历程中,走着人生匆匆的脚步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