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229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实名认证会员
 
- 积分
- 453109
- 金钱
- 259030
- 威望
- 16257
- 精华
- 11
- 注册时间
- 2015-5-5

|

那是许多年前的事了。在义乌江南面,嵊东义线以北,有一个村庄。许多的景致,许多的人,许多的事情,值得我们去回忆。这个村庄,连接义乌至东阳的公路,有一条笔直的乡村道路,宽五米左右,路旁是笔直的,翠绿的水杉。道路两旁,是经过“园田化”改造的良田,整齐划一的两亩一丘。还有一些较为整齐划一的“大寨式”二层楼房。从村庄以南的“刘周山”往北看,五幢房子的金字墙面上,隐约可见“总路线万岁”五个硕大的橙红色大字,是一个时代的印记。村庄周围,有大小池塘十余口:后荷塘、流后塘、井头塘、殿口塘、鸟儿塘、长塘、全湖、东明塘。这些池塘,雨天蓄水,晴天灌溉;洗刷,洗澡。像颗颗明珠,镶嵌在村域的各个角落。村前有大湖溪、南溪、长派江。村后数百米,有绵延西流的义乌江。这是一个干旱年份也能够获得粮食丰收的村庄。除了一部分来自南山的自流灌溉,大部分农田水源,则依赖从义乌江和村庄池塘提水灌溉。在柴油机和电动机抽水之前,靠的是人工脚踏水车,昼夜轮换,循环供水。由于附近有水源,越是干旱的年份,农作物收成越好。有种说法,三年不下雨,狗都能够讨老婆。说的就是优越的自然水资源环境,给老百姓带来的福祉。村里有一些百年古建筑。后半村的祠堂、后厅;村中央的大厅、子厅;十八间、九间头、五份头、七份、西街路,等等。村庄四周的东园、桑园、王山园等处,曾经有十几株古樟,形态各异,郁郁葱葱。很显然,这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宜居村落。邻村的村南,有一座“南湖”,我们称之为“大湖”。每年春夏涨水季节,义乌江水会通过“大湖溪”泄洪,就会有很多的鱼类可以捕捉到。村庄西南侧的“长派江”,弯弯的小路,有石板桥。小桥流水,杨柳依依。田埂道边,偶有一两眼泉水,凉爽宜人,清澈可饮。离村庄百来米处,有一幢独立的房屋,门前的长塘,长满莲叶荷花,是美轮美奂的荷塘景色。全湖也有莲藕,不仅塘藕丰硕,还有很大很肥的草鱼、黑鱼。村庄西面的流后塘,呈弧形,池塘四周,是高大茂盛的水杉树,水中倒影,景色诱人。曾经的某一年,一对在城里工作的夫妻,牵手走在池塘边,一时成为村民心目中夫妻恩爱、形影相随的佳话。村庄祠堂,有高高的青石柱子,砂灰构筑的地面精工细作,光洁照人,足见当初能工巧匠满满的勤劳和智慧。重修于清光绪九年的大厅,是村里“迎龙灯”的集合地。大厅周围的道路,是贯通式的,雨天也不会湿鞋。建造取水水塔之前,饮用水源,是村里的几眼水井,还有村东南面的一口有泉水的“东明塘”。那时候,村里有本乡本土的木工、泥水匠、裁缝师、箍桶匠等等的手艺人。也有一些土法治脱臼、挑沙眼、针刺小孩肚子疼的民间高手。有几位老人,书法功底不错,帮人家写写对联以及一般文书。在仅靠农业收入,物资匮乏的年月,这个村普遍从事一种手工副业,那就是加工棕线,有一点微薄的收入。有一位原来从事教育工作的老人,非常聪明,设计了一个加工棕线的架子,可以一次性完成数根棕线的制作,极大地提高了棕线加工的效率。这个村庄的大部分土地,系由沙土构成,锄头落地便成行。拔萝卜、起花生,轻而易举。很适合耕种和作物生长。村西边那些晒场,曾经是天然的电影放映场所。没有电视,没有手机的时候,常常会在那里看到一些故事片和戏剧片。某些热门电影,还要和其它邻近村庄跑片,而跑片的交通工具,充其量不过是简简单单的自行车。去看电影的时候,会经过一段路,很黑又很滑。有个新嫁娘,在门口挂了一盏煤油灯。那盏灯,在我的心目中,亮了很多很多年。那岂止是一盏灯……因为城市建设所需,这个村庄整体搬迁安置已经有十来年了。原来的村庄已不见,唯有如今尚存的一株百年古樟树,可以见证这个村庄的历史和现状。所有的回忆,都不是伤感伤神,而是为了更美好的明天。谨以此文,献给已然消逝的老村。 作者:一星微光 首发于2018-8-3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