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仙”为眼,以游记为形,以哲思为魂:读邹鲁散文《仙村•仙塘•仙人——浦江天仙塘村纪游》

这篇文章最打动我的是“仙”这个意象的多重演绎。
作者将地理景观(仙塘)、植物(仙草)、人物(仙人)全部纳入“仙气”的阐释体系,但巧妙的是﹣﹣他解构了传统神话中虚无缥缈的“仙”,将其落地为具体可感的人间烟火。比如争论铁皮石斛真伪那段,作者放弃求证真伪,而选择相信“这是古树孕化的仙胎”,这种处理使“仙”从传说升华为精神象征。
结构上采用移步换景的游记体,但每处景物都承载着双重叙事:古樟树既是自然奇观又是村民生活剧场;"贵太屋"的雕梁画栋与文革泥墙并置,形成历史褶皱;天仙塘的倒影奇观与水利工程记载对照,展现人与自然共生智慧。这种虚实相生的结构,比普通游记更具思想纵深。
语言艺术值得细品。描写古樟"躯干虬曲而沉实"用拟人化笔法,"樟树深沉怀抱的温暖"则通感运用精妙。最精彩的是将杨继盛称为"以血肉支撑起正直脊梁的风骨",把抽象精神转化为可触摸的骨骼意象。而结尾雨幕隐去仙华山的场景,意外地以"遗憾亦是人生留白"点题,使自然现象获得哲学升华。
思想内核方面,作者通过"大官爷爷"崇拜和骨科世家的描写,提出"仙人即仁者"的创见﹣-当村民说"守护子民安康的便是神仙"时,已完成对传统仙侠概念的当代重构。这种将儒家伦理、道家技艺与民间信仰熔铸一体的思考,文章从风物记录跃升为文化寓言。
最妙的是结尾处理:突如其来的暴雨打断行程,却催生出"遗憾是人生留白"的领悟。这个反转既呼应开篇"梅子黄时雨"的气候特征,又以缺憾美深化主题﹣﹣真正的仙境不在完满的追寻中,而在接纳现实的顿悟里。那滴落在额头的古樟清露,恰似"仙"从缥缈传说滴入现实生活的精妙隐喻。
作者丨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