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资本主导资源配置的逻辑渗透到每个角落,我们早已活在一场全民互杀式资源最大化占有的狂欢里——这场狂欢的代价,是制造业的窒息内卷,是就业市场的持续恶化,是全社会经济生态的彻底撕裂。制造业这个民生根基被挤压,就业、消费、创新都会成为无本之木,而资本正用垄断之手,将整个社会的价值创造空间榨成自己的超额收益。
直播间的聚光灯盖过工厂车间的灯光,资本对供应链的“深耕”变成另一种垄断游戏,我们正在见证一场价值倒置的悲哀。
辛选3天卖光1500吨荔枝,果农拿到的收购价竟比传统批发商还低,所谓“助农”不过是用流量优势压低收购价再抬高售价,生产者收益远赶不上渠道抽成;遥望花2.75亿收购工厂,让卫生巾卖爆1.2亿片,车间工人工资单却十年未变,号称“帮中国制造做品牌”,到头来只是用明星IP和渠道垄断,把实体微薄利润变成资本超额收益。这些被吹成“实体经济救星”的操作,不过是换了件马甲的垄断游戏。
媒体笔下的直播电商变局,看似是从“流量狂欢”转向“实体深耕”:辛选搬回广州靠近产地,遥望收购工厂做自有品牌,东方甄选推自营品建私域——这些动作被包装成“回归实体经济”的觉醒。但剥开表象会发现,其本质与美团垄断外卖流量、京东等把控电商渠道并无二致:都是用资本优势把控流通环节,将制造业、农业、服务业等实体领域的利润空间,挤压成自己的护城河。
网红、电商、平台、中介,看似不同角色,实则都是“渠道霸权”的玩家。美团抽走餐馆30%佣金,老板只能用临期食材保本;京东等把供应商账期压到90天,小厂活活拖垮;贝壳垄断房源,经纪人、客户、房产商、银行都成了被拿捏的对象。他们用资本筑起高墙,将制造业的生存空间挤成夹缝,逼得工厂在价格战中互相残杀,逼得工人在薪资停滞中被迫加班,逼得整个实体领域陷入“不内卷就灭亡”的绝境——而制造业一旦垮掉,依赖它的千万就业岗位、产业链上下游的民生需求,都会随之崩塌。
更可怕的是价值颠倒带来的连锁灾难:社会追捧“谁能垄断渠道谁赢”,年轻人觉得“直播卖货”比“车间造货”“田间种粮”更体面,资本宁愿砸百亿炒流量也不愿投十亿搞研发。就业市场极度萎缩,大量劳动力被迫涌入低门槛行业形成恶性竞争;财富向少数人聚集,消费环境持续萎缩;制造业这个民生根基被空心化,整个社会经济陷入“流通碾压生产”的恶性循环——工厂工人十年工资不涨,主播一场直播赚够别人一辈子的钱;生产线在缩减产能,直播间却在为“全网最低价”互相倾轧。这种畸形生态,正是资本主导资源垄断最赤裸的写照。
社会体系最痛的悲哀莫过于:所有领域都在玩同一场全民互杀式的游戏,只是各有各的伪装。有人用“打破垄断”包装新的垄断,有人用“公益慈善”包装流量算计,有人用“文化赋能”包装资源虹吸。当每个行业的头部玩家都在钻研“如何用最少的创造,占有最多的资源”,当年轻人学的不是造东西、种粮食、研技术的本事,而是包装流量的技巧,整个社会的创造力,就在这场全民互杀式的内耗里,慢慢被掏空了。
我们推崇的本该是“造得出、种得好、研得精”的底气,而非“卖得火”的投机;该敬畏的是车间里的工匠精神、田间的耕耘汗水,而非直播间的吆喝技巧。为制造业突围,为实体领域正名,为就业环境护航,为全社会经济生态兜底——别让垄断游戏吞噬我们赖以为生的实体根基,别让流量泡沫淹没车间里的机床声、田埂上的耕种声、实验室里的研发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