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晖行动·浙里同行”贵州在浙务工青年子女公益研学活动在浙江义乌启幕 义乌市古今文学研究院倾情全程主办

七月骄阳似火,赤子之心炽热。今(7月22)日下午,蝉鸣穿透位于义乌市上溪镇苦竹塘村义乌吴晗故居的雕花门楣。义乌市古今文学研究院院长黄选轻抚展柜,指着泛黄的《朱元璋传》手稿:“吴晗先生当年秉持史家风骨,在牛棚仍坚持明清史研究”。一群统一服饰的研学少年围拢在故居天井,见雕花窗棂投下的历史光影里,抗战时吴晗与进步学生秘密集会的场景浮雕格外醒目。
这是正在开展的贵州在浙务工青年子女公益研学活动一个场面。

昨(7月21)日上午,“春晖行动·浙里同行”暨“浙里有黔娃 义地研学行”贵州在浙务工青年子女公益研学活动开班仪式在贵州驻金华团工委(义乌市稠江街道新科路人力资源产业园主楼一楼6号门)隆重举行。这一活动由义乌市古今文学研究院与共青团贵州省委驻金华工委联合举办。共青团贵州省委、金华市及义乌市相关部门领导、爱心企业家、文学界人士与贵州青少年等,共同见证这一跨越山海的红色文化传承盛事。

义乌市古今文学研究院院长黄选代表主办方发言(全文另发):义乌自古就是一座有情有义的城市:颜乌的孝义传奇,骆宾王的节义风骨,宗泽的忠肝义胆、朱丹溪的悬壶济世、义乌兵的侠骨柔情、鸡毛换糖的“出六进一”,共同熔铸成 “孝义、节义、忠义、仁义、侠义、信义”的六义文化。在这片既充满商业活力又深深浸润着人文气息的土地上,成立于 2013年 的义乌市古今文学研究院,十二年来始终坚守 “以文载道、以义育心” 的初心,始终肩负着挖掘地方文脉、守护文化薪火、推动文学创作的时代重任。我们致力于整理、研究义乌丰厚的文学遗产,从骆宾王的千古绝唱,到宗泽的慷慨壮歌;从贯穿“鸡毛换糖”商业传奇的现实书写,到聚焦新时代“世界小商品之都”沧桑巨变的史诗叙事,都留下了我们笔耕不辍的身影。“有情有义”的义乌“六义”精神,正是我院公益行动的底色。因为我们坚信:文学不应当仅仅是书斋中舞动的笔墨,更应该是照亮现实的炬火;公益活动不应当仅仅是普通物质上的帮扶,更应该是精神家园的共建。
黄选寄语黔娃:这次活动不仅是短期教育实践,更是通过文化认同滋养自信,以文学之光照亮山区孩子前程,推动两地情感纽带持续升华。愿三日研学化作“寻根、启智、筑梦”之旅,激发“走出大山、拥抱世界”的志向,成为浙黔情谊的传承者。

参加此次研学活动的贵州青少年滕召良、谢京诺、贺健梅、谢孟霓、罗德睿、罗柽林、朱享、罗柽年、罗泽今、罗竣乙、朱梓豪等获颁“春晖好少年”荣誉证书。他们中既有父亲在义乌务工十余年的“二代浙漂”,也有成绩优异的山区学子。

爱心汇聚 彰显浙黔情谊,活动现场特别设置感恩环节。
支持赞助本次研学活动的爱心人士义乌市陈记青柴滚酒厂王立新女士、名扬亚克力饰配黎锦荣先生、义乌市佛堂镇巡防大队王瑞宏先生、义乌市云近窗帘商行黄庆平先生、中华儒商俱乐部傅朝兴先生、义乌爱心少年郑舒瑜、义乌市晨湘服饰有限公司郑良东先生、君蓓饰品朱君平女士、义乌市君宝工艺品有限公司孟丁先生、东阳市璐全圆化妆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登华获锦旗和荣誉证书;

共青团贵州省委驻金华工委书记聂宇向古今文学研究院赠送“公益先锋”锦旗,表彰其在活动策划中的突出贡献。

爱心企业张勇、杨登华获爱心牌匾和荣誉证书;

张勇获创业导师聘书;

徐金福、黄选、张琳琳、王瑞宏、吴道鹏、张勇等获发春晖使者礼聘证书。
中华儒商俱乐部董事长傅朝兴代表资助方宣言:“商业向善是时代使命,我们愿做黔娃追梦路上的灯塔。”

义乌市政协原副主席刘峻,义乌市文联副主席、《枣林》主编何恃坚,佛堂作家协会主席、《双林》主编王春平,高级记者、义乌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总监龚昌明以及金华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金华市作协副主席陈公炎,金华市作家协会原主席李英和共青团贵州省委春晖中心副主任谢忠弘,共青团贵州省委驻浙江工作委员会金华工委书记聂宇,共青团贵州省委春晖中心马关品等出席仪式。

义乌市古今文学研究院理事长徐敢、义乌市古今文学研究院院长黄选、义乌市古今文学研究院秘书长张琳琳、义乌市稠州小校校长余悦森、义乌市古今文学研究院院务委员金香娟和共青团贵州省委驻金华工委副书记邹品发、共青团贵州省委驻金华工委办公室副主任罗洪骞、共青团贵州省委驻金华工委青年创业导师张勇、共青团贵州省委驻金华工委秘书长王翠霞、共青团贵州省委驻金华工委就业部部长吴道鹏、共青团贵州省委驻金华工委青创中心副理事长汤应芳等参加开班仪式活动。
邹品发在致辞中强调,此次活动是落实东西部协作战略的重要举措,通过红色研学帮助务工子女“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陈公炎在总结发言中指出,从“鸡毛换糖”到“红色研学”,义乌与贵州的情谊历经40余年愈发深厚。本次活动不仅为务工家庭解决暑期托管难题,更通过沉浸式红色教育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据悉,该公益项目由义乌市古今文学研究院和共青团贵州省委驻浙工委等机构联合发起主办,义乌市古今文学研究院倾情全程参与,得到20余家企业和个人资助。这场跨越千里的“山海之约,正书写着东西部协作的暖心篇章。

仪式结束后,少年们即开启陈望道故居、冯雪峰纪念馆等红色研学之旅,在实践体验中感悟初心使命:7月21日下午,赴义乌市冯雪峰故居地神坛村听义乌市古今文学研究理事长徐敢先生讲解冯雪峰先生事迹,参观冯雪峰先生故居;7月22上午, 听义乌市古今文学研究院秘书长张琳琳老师讲解陈望道先生事迹,参观陈望道先生故居;7月22日下午,听义乌市古今文学研究院院长黄选老师讲解吴晗先生事迹,参观吴晗先生故居;7月23日,参观国际商贸城;7月23日下午,徐敢先生开设文学讲座,并向参加研学活动的贵州青少年赠送图书。
文字丨鲁南 图片丨陈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