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救命之恩永不忘!内蒙患者跨越千里,送上迟了三年的感谢信
三年前,一次看似普通的体检,因一位医生对异常指标的执着追踪,避免了一场可能致命的危机。
三年后,患者再次从内蒙古来到义乌,亲手将感谢信交到这位医生手中。近三千公里的跨越,这封信,承载着一段关于专业、信任与生命延续的故事。
“我从她那里真正体会到了对工作的积极和热忱,对患者的认真负责,对病情的精准判断。”
“今年,我又从家乡内蒙古呼伦贝尔来贵院做复检,不为别的,只因我特别相信贵院,更相信龚医生的水平。”
有太多想说的感动,启程回内蒙前,戴大哥郑重地、一笔一划地将千言万语倾诉于两页信纸之上。字里行间,是对重获新生的感激,更是对医者仁心最深的敬意。
戴大哥是内蒙古人,2022年年底,在义乌工作多年的戴大哥即将退休,退休前,他按照惯例来到中心医院进行了一次常规体检。体检过程顺利,自觉身体并无大碍的戴大哥完成检查后便返回了工作岗位。
然而,当心血管内科龚剑萍医师仔细审阅戴大哥的报告时,一个关键指标引起了她的高度警觉:肌钙蛋白水平轻度升高。肌钙蛋白是心肌细胞损伤的特异性标志物,结合心电图,以及戴大哥在问诊时提到“偶尔会有胸闷的感觉,近期有加重”,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敏感性,龚剑萍立即意识到情况可能并不简单。
龚剑萍第一时间拨通了戴大哥的电话,明确告知其检查结果异常,强烈建议他立即返回医院接受进一步详细检查。电话那头的戴大哥颇感意外,甚至有些不以为然:“我这会儿感觉挺好的啊,没什么不舒服,应该没事吧?”
面对戴大哥的疑虑,龚剑萍深知潜在风险巨大,她耐心解释肌钙蛋白升高的临床意义,以及胸闷症状可能关联的严重心血管事件风险。在首次沟通未能说服后,她再次拨打电话,并强调复查的必要性和时间的紧迫性。最终在多次劝说下,戴大哥同意返回医院。
戴大哥返回医院后,龚剑萍马上为他安排了更为深入的心血管检查,包括冠脉造影等。检查结果证实了之前的判断:左主干开口狭窄90%,前降支弥漫性长病变,近段狭窄80%,中段狭窄90%,远段狭窄50%,第一对角支狭窄85%……戴大哥患有严重的左主干梗塞。
“再晚几天可能就会发作,那时候很难抢救回来。”龚剑萍解释道,左主干是供应心脏大部分血液的“生命主干道”,左主干发生严重梗塞,意味着心脏最主要的供血通道被堵塞,这是一种极其凶险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可能短期内(比如几天内)就发生大面积心肌梗死,一旦发作死亡率高达70%-95%,后果不堪设想。
心血管内科团队迅速为戴大哥制定了周密的治疗方案,为他成功实施了前降支-左主干支架植入术+第一对角支药物球囊PTCA(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可以说,是龚剑萍的专业判断和坚持为戴大哥争取到了极其宝贵的救治时间窗口。
“如果不是龚医生那么负责任,一遍一遍地打电话催我回来检查,真的等到发作的那天命就没了!非常感谢龚医生。”术后,戴大哥也后怕不已。好在手术顺利,恢复情况良好,不久他便康复出院,还去办理了退休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画上了圆满句号,和家人一起返回了内蒙古。
空间的距离并未阻断医患之间的纽带。龚剑萍始终牵挂着戴大哥的康复情况,三年间,她与戴大哥保持联系,定期进行电话随访,根据身体状况、用药反应等给予专业的康复指导。这份来自千里之外的持续关怀,让戴大哥倍感安心和温暖。
戴大哥每年复查都不辞辛劳从内蒙古飞回义乌,专门找龚剑萍。当被问及为何要舍近求远时,戴大哥的回答很坚定:“我的命是龚医生从鬼门关拉回来的,我信任她。找她复查,我心里最踏实。”
今年,戴大哥又如期而至。经过全面细致的检查,龚剑萍欣慰地告诉他:“各项指标都很稳定,恢复得非常好!”
听到这个好消息,戴大哥和妻子心中一块大石落地,但那份积攒了三年的感激之情愈发强烈,于是在离开义乌前,他写下了这封感谢信,两页薄纸记录着他穿越千里山河也要亲口说出的“信任”。
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的指标,不轻视任何一丝细微的症状,以高度的责任心为患者的生命健康筑起坚实的防线,这是中心医院所有医护人员对专业标准的坚守。而患者的信任与感恩,则是对这份坚守最温暖的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