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18 天 [LV.4]偶尔看看III
稠坛嘉宾
百姓通讯员
 
- 积分
- 10186
- 金钱
- 1930
- 威望
- 857
- 精华
- 0
- 注册时间
- 2007-5-9
    
|
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 80 周年,回望那段烽火岁月,父亲池招远与延安派来的抗日干部俞慕耕、彭林在浙中大地结下的革命情谊,尤其与义乌这片抗日热土紧密相连的往事,令人动容。
1937 年七七事变后,国家危亡之际,父亲目睹日军暴行,毅然投身抗日洪流。1938 年,他加入浙江省一区抗卫总队,在孝丰、安吉等地的游击战斗中,结识了从延安抗大来的俞慕耕、彭林。三位热血志士因共同的抗日理想结为至交,后来才知晓二人是肩负秘密使命的共产党员。
1940 年,父亲因积劳成疾回家养病,而俞慕耕、彭林的革命足迹很快延伸到了义乌。1941 年,俞慕耕任浙四区暂编总队队长,将主要精力放在义乌、永康、武义一带,其中义乌是他开展工作的核心区域。他深知群众是抗日的根基,常深入义乌乡村,与百姓促膝长谈,倾听疾苦、解决难题。在义亭、佛堂等地,他用通俗的语言宣讲抗日道理,发动青壮年参军,短短数月就组建起多支地方抗日小分队,义乌百姓的抗日热情被迅速点燃。
1942 年夏,俞慕耕在义乌组织抗日力量时,常往返于乡村与据点之间。天冷后,部队急需棉被御寒,他托人捎话给父亲。父亲当即挑出家中 4 条棉被送到黄溪滩,交由前往义乌的同志,自己家人则裹着破棉絮过冬。也是这一年,彭林部队在义乌周边活动时,将一批步枪、子弹和望远镜交由父亲暂存。这些武器后来成为义乌抗日队伍的重要装备。
1943 年,彭林、俞慕耕以 “义乌县抗日独立大队” 名义发展革命力量,急需武器补给。俞慕耕亲笔写信,派特务长带一个班来取存放在父亲处的军械。父亲连夜取出藏匿的枪支弹药,协助他们昼伏夜行,安全运抵义乌。这批武器为独立大队的壮大提供了关键支撑。
在义乌,彭林凭借丰富的战斗经验,亲自教授战士射击、刺杀技巧,讲解伏击、偷袭战术;俞慕耕则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用革命道理激发斗志。依托义乌多山多林的地形,他们带领队伍神出鬼没,多次袭击日军据点和运输线。1944 年初,得知日军运输队将途经义乌某山区,二人迅速部署伏击。战士们利用陡峭山势居高临下,一举歼灭运输队,缴获大量物资,极大振奋了义乌军民的抗战士气。
1944 年 3 月,这支在义乌成长起来的队伍已发展到 300 多人,配备十挺轻重机枪,正式改编为 “金萧支队独立大队”,彭林任大队长,俞慕耕任政治教导员。他们在义乌的战斗足迹,遍布赤岸、苏溪等地,成为插在日军后方的一把尖刀。1945 年春,部队奉命调往四明山整编,离开时,义乌百姓夹道相送,许多人含泪嘱托 “一定要打回来”。
抗战胜利后,父亲本想追随部队北上,却因病情加重未能成行。1946 年 12 月,俞慕耕在宿北战役中牺牲,父亲与组织失去联系。新中国成立后,父亲因历史问题蒙冤,直至上世纪 80 年代,彭林在海军司令部得知情况,全力为其平反。他在给地方的信中特别提到,当年藏在池家的武器 “在公开党的领导前已派人取回,运至义乌支援抗日,这是事实”。
1999 年夏,彭林回到浙中,谈及义乌时感慨万千:“那里的山山水水都记得我们的战斗,义乌百姓的支持是我们打不垮的底气。” 他始终记得,在义乌的每一场胜利,都离不开当地群众的支援 —— 送情报的老农、藏伤员的大娘、抬担架的青年,正是这份军民同心,让抗日烽火在义乌越烧越旺。
那段岁月里,义乌不仅是抗日的战场,更是孕育革命情谊的土壤。父亲与彭林、俞慕耕的缘分,因义乌的烽火而更加厚重,而义乌百姓与抗日战士共赴国难的故事,也早已融入这片土地的记忆。
徐庆丰 整理 池康健 口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