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男子热到四肢痉挛?一个被忽略的致命细节!高温“烤”验下这份保命“凉”策请收好!
台风天过后,持续性的晴热高温天气再次发力,烈日炙烤之下,因高温引发的健康威胁陡增。
“想着中午会比较热,我还特意早上干活,没想到还是中招了,腿抽搐得站不住,眼前一阵阵发黑。”52岁的张师傅(化名)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建筑工人,平时非常注意防暑,最近天气逐渐炎热,他特意调整工作时间至清晨,想避开正午的酷热。然而8月4日上午,在连续工作3小时后,他突然感到四肢肌肉剧烈抽搐,像“抽筋”一样疼痛难忍,同时大量出汗、头晕目眩,还伴有恶心感。
工友们见状,立即将张师傅扶到阴凉处休息,并安排送至附近卫生院,检查发现张师傅血肌酐升高223.9μmol/L(正常范围41-73μmol/L),尿素氮升高9.72mmol/L(正常范围2.9-7.1mmol/L),提示急性肾功能不全、肝功能异常,卫生院立即联系了义乌市中心医院急诊科,通过绿色通道将张师傅转运接受进一步治疗。
入院后紧急化验发现张师傅血液中钠、氯浓度降低,全血乳酸升高,说明他的身体代谢出现了异常,结合症状考虑是热痉挛。热痉挛是重度中暑,属于热射病的先兆阶段,如果不及时干预,可能迅速进展为热射病,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医护人员第一时间采取快速补液、补钾、清除氧自由基等对症措施,纠正电解质紊乱,保护器官功能,并持续监测血压、心率、尿量、电解质及肝肾功能,防止病情恶化。经过治疗,张师傅的肌肉痉挛缓解,尿量恢复,肝肾功能指标趋于稳定,目前已脱离危险转入普通病房。
“出了很多汗,我就想赶紧解渴,一下灌了两瓶矿泉水,谁知道越喝越难受…...”张师傅事后懊悔地说,原来是他这个看似解暑的举动直接加速了病症发作。
不是缺水,而是缺盐!急诊科主任医师黄小英解释道,张师傅是典型的低钠性热痉挛,大量出汗后身体缺盐,此时如果大量喝水,会导致血液电解质进一步稀释,加重肌肉痉挛和器官损伤。
不要小看中暑,中暑是热射病的“前哨”,热射病往往是轻中度中暑未得到及时有效处理而迅速发展来的。高温天务必把预防做在前头,如有不适千万不要硬扛,及时就医。
1. 先兆中暑:高温环境下出现口渴、乏力、多汗、头晕、注意力不集中、心悸等。此时体温可能正常或略高(<38℃)。
2. 轻度中暑:在先兆基础上,体温升至38℃以上,出现面色潮红或苍白、大汗淋漓、皮肤灼热、恶心呕吐、脉搏加快等症状。
3. 中重度中暑(含热射病):这是最危险阶段!分为热痉挛,大量出汗后只补充水分,未补盐分,导致肌肉(尤其是小腿、腹部)突发、剧烈、对称性疼痛痉挛。热衰竭,严重脱水及电解质紊乱,体温可达39-40℃,出现极度乏力、眩晕、头痛、恶心呕吐、血压下降、脉搏细速、皮肤湿冷、面色苍白、晕厥等。热射病,体温急剧飙升超过40℃,中枢神经系统严重受损,表现为意识模糊、谵妄、惊厥、昏迷;可伴有无汗(皮肤干燥灼热,散热功能瘫痪)、多器官(心、肝、肾、凝血系统)功能衰竭。
热射病通俗来讲就是身体内部被“煮”坏了。如果不及时有效救治,死亡率可高达50%甚至更高。黄金抢救时间极其宝贵,降温速度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
若有中暑先兆、轻度症状,立即撤离高温环境,转移至阴凉通风处或有空调的房间;平卧或半躺,解开或脱去多余衣物,利于散热;积极物理降温,用冷水(非冰水)擦拭皮肤,特别是颈部、腋下、大腿根部等大血管处,用湿毛巾冷敷额头,扇风加速蒸发散热,切勿用酒精擦拭;少量多次饮用含盐的凉水或运动饮料。
若出现中重度症状,必须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争分夺秒送医。在等待救援时,应持续进行物理降温,如果能在一个小时内把核心温度降回38.5度以下,热射病的危险性就会大大降低。意识不清者勿强行喂水。
避免高温暴露。烈日不出门,尽可能避开上午10点至下午4点这段一天中最热的时段进行户外活动,如必须在高温下工作(如建筑工人、交警、快递员、养护工等),务必做好防晒(遮阳帽、冰袖、太阳镜),并严格实行轮换休息,避免长时间连续暴露。作业场所需配备阴凉休息区和充足的防暑降温饮品。切勿将婴幼儿、老人或宠物单独留在停驶的封闭车厢内,短短几分钟温度就能飙升到致命程度。高速公路上车辆故障或拥堵时,也要注意车内通风降温。闷热的室内同样危险,空调开到26-28度最合适。
科学补水补盐是关键。高温下出汗量大,要定时、主动补充水分,不要等到口渴难耐时才喝水。大量出汗不仅丢失水分,还有钠、钾等电解质,单纯喝白水可能不够,建议适量饮用含盐分的饮品,如淡盐水或专业的电解质饮料。避免饮用大量高糖饮料(如可乐)或酒精。还可以观察尿液颜色,深黄提示身体可能已缺水。注意!没有大量出汗的人没必要喝淡盐水,以免导致钠摄入超标。
特别呼吁关注老年群体,尤其是独居老人。老年人对温度感知迟钝、体温调节能力差,又常为省电舍不得开空调,风险极高。子女或社区应增加对独居老人的探视频次。
另外,基础疾病患者要当心。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人群,高温天更易诱发并发症。高血压患者需遵医嘱,可能需要调整利尿剂类降压药;糖尿病患者注意血糖监测,慎防高糖饮料;警惕心脑血管意外信号(如胸痛、胸闷、口齿不清、单侧肢体无力麻木等),一旦出现立即就医。
掌握防暑知识,主动做好高温防护
共同守护生命安全,平安度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