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参加分水塘村活动时,偶然得知当天下午市图书馆将举办“义潮相涌 翰墨同源——海宁·义乌两地书画创作交流展”。福田街道作协潘主席、佛堂镇作协王主席等几位领导特意邀我同行,可惜我后续还有参观交流活动,未能随行,心里难免有些遗憾。
作为一个书画爱好者,这些年无论在上海还是义乌,“逛展”早已成了我融入一座城市的习惯。图书馆、档案馆、美术馆,总要挨个转转。在上海,我去中华艺术宫看大师真迹,在刘海粟美术馆琢磨水墨革新;到了义乌,同样爱往这些地方钻,总觉得这些场馆像城市的文化客厅,藏着最鲜活的地域记忆。
今天下午终于得空,便信步到了图书馆展厅。
一、观展:在笔墨里读懂两座城的对话
图书馆二楼的展厅我并不陌生,此前来看过几次书画展,传统水墨居多,雅致中带着烟火气。相比之下,档案馆的展厅更偏影像纪实,我曾在这里看过记录义乌城市变迁的老照片;美术馆则更显气派,一至三层分布着多个主题展厅,空间开阔,布展也更讲究。除此之外,城市规划馆里数字沙盘演绎的时空变迁,绣湖里三楼古玩城里文人雅集的闲适,佛堂古镇老街中传统工艺的细腻,都给我留下过深刻印象。
犹记得我驻沪办曾联合义乌市旅沪文化艺术爱好者联谊会,在绣湖公园的华川书舍、大陈镇的重阳书院等处举办过四场书画展。那些展览规模不大,却饱含在沪义乌人对家乡的眷恋,别有一番深意。
这次的海宁·义乌两地交流展,由两地文联等单位联合主办,展期从2025年9月5日持续到10月8日。前言写得极好:“钱塘潮涌,奔竞不息,激荡千年文脉;乌伤故地,商通四海,沉淀百工匠心。”海宁以“潮韵”为魂,义乌以“商风”载道,两地的文化基因通过笔墨丹青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二、思展:一场展览背后的文化生命力
这次交流展规模不算大,却让我真切感受到书画展从来不只是作品的简单陈列,而是一场文化的“双向奔赴”。它是艺术家表达自我的窗口,更是不同地域文化碰撞的舞台;是观众触摸历史的桥梁,更是城市文化生态的生动注脚。
展厅里,我看着海宁与义乌艺术家的作品,忽然想到:王国维、徐志摩这些海宁的文化符号,与骆宾王、朱丹溪这些义乌的历史名人,虽相隔千年、各有所长,却都扎根于吴越文化的深厚土壤,共同滋养出“经世致用、敢为人先”的浙江精神。这种精神的延续,在今天的展览里具象成了笔墨间的对话。海宁的“潮”是自然的澎湃,更是潮人“敢闯敢试”的精神图腾;义乌的“商”是人文的流动,亦是“无中生有”的创业哲学。二者本就同源,如今通过艺术的形式再次交汇,恰是对文化传承最生动的诠释。
由此我更深刻地意识到:对一座城市来说,展览场地是否多元、策展水平是否专业、观众参与是否踊跃,恰恰是衡量其文化生态活力的关键指标。一个有生命力的城市,必然有能让艺术自由呼吸的空间,有愿意为文化买单的观众,更有能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策展智慧。
三、办展:从“看客”到“参与者”的实践思考
这些年,身边不少书画、摄影爱好者常说:“要是能办一场自己的展览就好了。”其实办展并非遥不可及,关键是要做好系统性的准备。结合我多年的观展经验和几次参与策展的体会,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主题锚定与价值提炼。展览不是作品的堆砌,必须先想清楚“我要表达什么”,是个人创作的心路历程?是地域文化的特色呈现?还是某个艺术专题的深度探索?比如这次海宁·义乌展,主题紧扣“潮”与“商”的文化共鸣,精准又有感染力。若策划个人展览,可尝试在文化母题中寻找独特切口,比如将义乌“无中生有”的创业精神与海宁“弄潮儿向涛头立”的进取意识结合,提炼为“潮涌东方·艺创未来”的策展母题。参考浙江“八八战略”主题展的叙事框架,构建“历史溯源-当代实践-未来展望”的三维脉络,让展览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二是规模与展期规划。要根据作品数量和质量合理规划:小型个展可以控制在1-2周,既能保持新鲜感,又不会让观众审美疲劳;若是大型联展,建议延长至1个月左右,并分阶段更换部分展品,保持展览的动态活力。展厅大小需与作品体量匹配,避免拥挤或空旷,比如大幅书画作品需要预留足够的观赏距离,小型手工艺品则可设置密集展示区,增强互动性。
三是经费与资源整合。场地租赁、作品装裱、宣传物流、开幕活动等都需要预算,提前做好明细很重要。经费来源除了个人投入,还可以尝试多元途径:寻求与艺术相关的品牌赞助(如文具店、画材商),申请文化扶持基金,甚至通过预售展览周边(画册、文创)补充资金。可借鉴有政企合作模式,引入专业策展团队把控内容,同时吸纳赞助等途径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是宣传与推广策略。好展览需要“被看见”。除了传统的海报、邀请函,更要善用新媒体:在公众号、小红书、抖音等平台发布展品预告、艺术家访谈;联合本地文化机构(如图书馆、美术馆)做联合推广;通过艺术社群定向邀请目标观众(比如书画爱好者、收藏家)。若条件允许,可同步推出线上展厅,让更多无法到场的观众“云观展”,扩大影响力。
五是交流与延伸活动。展览不是“挂画就完事”,后续的互动能让影响力持续发酵。比如组织艺术家现场导览,分享创作背后的故事;举办小型研讨会,探讨地域文化与艺术创作的关联;针对学生群体开展美育课堂,培养青少年艺术兴趣。甚至可以收集观众的观展反馈,整理成“观众笔记”与展品一同展示,让展览从“单向输出”变成“双向共鸣”,真正激活文化的生命力。
从驻足展厅到策划展览,本质是艺术认知的升维过程。正如海宁潮水与义乌商潮虽形态迥异,却同源于钱塘江的精神血脉,艺术创作与策展实践亦是文化传承的一体两面。当我们以策展人视角重审作品时,不仅能读懂笔墨间的文化密码,更能理解艺术作为“时代精神注脚”的深层意涵。
每一场精心策划的展览,都是艺术工作者写给时代的情书,更是文明传承的薪火相传。从观者到创作者的蜕变,期待未来有更多机会能和爱好艺术各位同仁交流,让书画展览不再是曲高和寡的雅集,而是成为激活城市文化基因的“精神酵素”。愿每一个热爱艺术的人,都能在笔墨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也能在更广阔的文化浪潮中,成为那一朵独特而有力量的浪花。

作者简介
赵安平 浙江义乌人,书法研究生,上海市形势政策教育研究会会员,上海革命故事讲述团成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