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总觉得某东是品质标杆,拼夕夕主打低价,两者界限分明。可现在刷下来,发现俩平台越来越像孪生兄弟——满屏都是“9.9元包邮”“直播间秒杀”“伪官方旗舰店”,营销套路玩得飞起,产品质量却集体掉线。
前几天在某东买的“品牌保暖内衣”,宣传页写着“精梳棉”“恒温锁暖”,到手摸起来硬邦邦像麻袋,洗一次就起球变形。后来才知道,这牌子早不自己生产了,靠卖授权给小厂贴牌,成本30块的货敢标150块卖。转头看拼夕夕,更别提了,“4.99元十双”的袜子一穿就破,号称“无毒”的儿童玩具,拆开一股刺鼻异味,完全是三无产品的套路。
现在的商家好像都达成了共识:与其花钱做品控,不如把预算砸在营销上。标题里全是“爆款”“正品”“亏本冲量”,详情页P图P得亲妈都不认识,评论区清一色的水军好评。可一旦收货维权,不是商家注销账号跑路,就是售后踢皮球,平台客服也只敢和稀泥。
曾经以为某东的自营和官方店能避坑,结果现在“官方旗舰店”的授权书都能花钱买,甚至伪造。拼夕夕的低价套路,某东也学得明明白白,可低价没换来性价比,反而把质量底线也拉低了。价格战打了这么久,消费者看似占了便宜,实则陷入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怪圈——真正注重品质的商家赚不到钱被迫退出,剩下的全是靠偷工减料、虚假宣传赚快钱的玩家。
什么时候电商平台能明白,营销做得再花,不如把质量把好关?毕竟没人愿意天天在网购里“开盲盒”,更不想为虚假宣传买单。真心希望平台能多些监管,少些流量套路,让消费者买得放心,而不是对着满屏的营销话术,只剩失望